甩挂运输,本是件降本增效的事儿。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分析的是短途甩挂,它到底是仙草还是毒药?
笔者从事珠三角短途运输六年有余,这些年来,见识了许多类型的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笔者大概总结了一下,珠三角短途运输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运营主体为9.6米或7.6米车,两边对开,上广州的车,主要承运的是直客货物,承运范围一般为国内全部省份,这种公司一般被长线称为“炒货公司或者小三方”。下广州的车,一般以同行货物为主,价格较低,货品较杂。
甩挂运输。一个车头,两个车厢分别放在两端,一般车厢选取的都是17米集装箱。晚上,定时定点,车头将一端的车厢拉到另一端,交换车厢。
回程车。郭世华先生在《高端物流》这本书中,曾说过:“回程车是行业不规范,准入门槛低的产物,也是扰乱市场价格体系的毒瘤”。笔者深以为然。回程车,一般在其优势区域,做有一个档口,广州一般不设档口,晚上把要卖出去的货,一路撒完之后,再沿途收同行回货回去。因为流动性,随意性比较大,货物时效,货物安全,货款安全,较难有保证。但是,回程车的价格,大概是市场价的80%,由于大环境骤冷,货源减少,成本控制成为大部分物流公司每天不得不琢磨的事情,于是,回程车的生意,反而越来越好。
前几天,跟一个同行前辈聊天,无意中聊到甩挂运输的问题。他坦言,去年做了十个月的甩挂,亏了三十多万。我不解,为什么明明看起来,运输性价比提高了,反而亏损了呢?
他说:你看,装载空间和载重,都变成9.6米车的两倍了,而运输成本只增加了30%,从这个层面看,我应该可以增加至少50%的利润。可是,货量增加了,档口相应要扩大,人员相应要增加,而这两项成本,都是逐年递增,从不回落的。当货物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又不得不采取降价揽货的策略,跟回程车竞价,可是揽到大票货了,又不能像回程车那样,直接甩掉!
所以,面对稳定增加的成本和不稳定增加的货量和利润,短途甩挂,到底是仙草还是毒药?
记得电影《功夫》里,有一句反复出现的台词——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前几天去一个同行前辈公司“蹭茶”,聊到了短途营运模式这一话题。他说,这么多年来,物流公司的模式,翻来覆去,都是那几种固定模式,鲜有创新。当年短途甩挂,我是珠三角第一批做的,如今做了六年,发现越做越做不下去了,成本逐年递增,利润却逐年递减。
如今的生产关系,发生了一些改变,客户对于服务的品质与时效,要求越来越高了。比如,以前珠海发上海的一票货,到货时间三到四天,基本都能接受,可是现在普遍都要求两到三天到达。几年前,一批快递公司开始试运行“定时定点滚动式发车”的模式,客户可供选择的产品增加了,客户体验也随之变好。
在这个“降本增效”的时代,我们短途专线是不是也可以尝试验证一下“定时定点滚动式发车”的效果?
对于他的这个想法,我是表示支持的。因为除了“上去”的货,客户对时效有要求,“下去”的货,我相信长线同行手上,同样会有一批要求颇高的客户需要当日到达下级城市,200公里以内当日达的零担业务,目前还只是专车直送在操作,成本颇高。
到底“甩挂”,“夜间往返发车”和“定时定点滚动式发车”,在当下的形势下,哪种才是顺势而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以前的物流行业,钱比较好赚,结果就很缺少创新,缺少管理,缺少塑造企业灵魂的动力。如今,寒冬已至,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会用自己的才智,给这个死气沉沉的传统行业,注入新的思维,新的模式,新的血液。
也许,这个行业不需要太多“颠覆”的大话,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转型,升级,是许多老物流人的出路!做一个“靠谱”的物流公司,是一件多么简单,又多么艰巨的任务啊!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