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4日,2016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在天津滨海新区隆重召开。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以“‘十三五’时期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几点认识”为题发表主题演讲。赵昌文提出三个观点,并给予六方面建议。以下为演讲全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
第一个观点是未来五年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汽车产业在中国制造业部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部门对汽车产业的发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中国的制造业部门借助于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成本,借助于国际上相对成熟的先进技术转移,借助于国内相对较低的环境要求,实现了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
但是,正如昨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部门,不少领域大而不强,大而不优,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这种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方式已不可持续。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汽车产业正好是这样一个产业。它一方面引领了过去十多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说我们看过去十年来汽车产业发展的情况,应该说足以说明这一点。
过去七年中国的汽车产业连续七年位居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和第一大汽车市场,汽车产业的产销量增速约为GDP增速的1.5倍,市场规模接近2500万辆。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汽车的产销量也明显增速放缓。“十三五”时期,从供给侧看,汽车产业虽然仍具有相对的战略重要性,但是作为一个完全市场化、国际化的贸易部门,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除了已有的存量产能外,各大厂商几乎都在“十三五”期间有进一步扩大产能、增加产量的规划。行业的内部结构也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会是一个稳步增长的趋势。
从需求侧看,也会有不少新的变化。包括汽车的服务化,未来的汽车将不再仅仅是一个标准化程度很高的交通工具,而是更多承载消费者非常个性化需求的载体。还有汽车共享模式的发展,包括现在大家熟悉的嘀嘀、易到等等,由此可见,整个“十三五”时期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除了会有结构性的矛盾之外,整体的供求格局也将可能出现供大于求,甚至会出现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的问题。与此同时,中国汽车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尚不够强,特别是中国品牌与外国品牌的差距仍然很大,依靠大规模出口来实现国内市场平衡的难度很大。
从制造业部门的全球竞争格局看,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国家加强了制造业部门的回归,在过去已经放弃的一些制造业领域重新获得控制权,对中国制造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的升级构成了严重挑战。我们往前走,首先碰到的就是韩国等二战以后第二轮追赶型经济体。再往前走就会碰到德国、日本等二战以后第一轮追赶型经济体。继续往前走,就是在许多产业领域位居全球技术前沿,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领域绝对领先世界的美国。也就是说,我们每走一步都会遇到强大的竞争对手。
另一方面,一些新兴国家,包括东南亚、南亚以及其他发展中经济体也正在利用低成本优势加速其工业化进程。如果说过去因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以及产业的配套能力,这些新兴国家低成本的优势尚难以发挥,那么在未来五年,我们将会看到的事实是这些国家的产业配套能力会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会进一步完善,由此使得整体的产业竞争能力会大大增强,从而对中国的制造业部门构成另一重挑战。所以,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部门正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局面。
未来五年对于中国的汽车产业来说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由于各类要素成本的上升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也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不可能永远依靠保护政策来实现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如果不能快速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实现品牌竞争力的提升,未来很可能我们再也没有机会成就一个强大的汽车工业。
第二个观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互动应该是“十三五”时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逻辑。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由信息化引发的新一轮世界范围的以后基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给全世界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信息化将对汽车产业的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产生重要影响,并将从根本上改变汽车产品的价值属性以及价值创造的过程。
从产业链方面看,通过信息化的升级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和产业链的长度,降低了新企业的进入难度。我们看到,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非传统汽车领域的企业进入到了这个行业。从价值链方面看,消费需求从购买向共享转变,汽车的购买主体将出现重大变化,汽车企业的商业模式必须要从提供产品向提供解决一体化的出行方式转变。从创新链方面,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从根本上改变汽车的行业生态。以上的变化都会对汽车产业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信息化将深刻改变汽车产业的生产模式,智能制造已经被普遍认为是工业4.0革命的核心,是工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的最重要方向,我国汽车制造业与欧美日等汽车制造强国还有不小的差距,但作为重要的产业领域,相比其他制造业部门应该说在智能制造的转型方面有更多的条件和优势。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互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智能改革将制造相关的有效信息与装备互联,有利于汽车制造工厂整体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我们最近在和德国的博世集团联合做一个研究,题目就叫做工业4.0及其在中国的创新及应用》,核心就是针对中国制造业部门如何提升智能化的水平。在信息化的推动下,汽车智能制造将与整个汽车产业生态形成一个有机、高效、完整的系统,这将是未来汽车生产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信息化也会促进汽车商业模式的变革,借助于信息化,汽车行业可以通过地域、人力资源、资金规模等传统商业模式所面临的各种限制,互联网等信息化行业的企业也会从不同的视角参与到汽车行业的竞争之中,并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这些都将会给汽车的生产企业以及消费者带来新的挑战,也会带来新的机遇,最终促使汽车行业实现变革。
信息化对汽车产业未来的影响当然还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包括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但是,正如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所说,“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注定是一个阴霾的白天”,因此,汽车行业必须从现在做起,主动拥抱信息化的变革。我想,以下六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要积极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协同研发设计。
第二,加快推动信息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特别是智能制造、产业链的信息整合。
第三,加快企业从制造型向制造服务型的企业转变。
第四,推进企业工业大数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第五,提高行业产品的信息化水平。
第六,积极培育复合型两融人才。
最后一个观点是智能化和网联化是“十三五”期间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新的背景下,中国的汽车产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提升竞争力已经成为各方普遍关注的问题。前不久,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合作的《2016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也叫汽车蓝皮书,正式发布。今年报告的主题就是《中国汽车的智能化发展战略》。
发展智能网联汽车能够有效缓解当今世界正面临的能源、气候变化、交通拥堵以及公共安全等诸多问题。智能网联汽车是多学科、跨产业领域的汽车消费升级产品。由单纯的交通工具向集行驶、娱乐、工具、储能等于一体的智能化生产生活工具的载体转变。2015年,我国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已经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重点发展领域,技术路线图指出,消费者对信息化和智能化产品需求的持续增加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同时与其相关联发展的重点产品、关键零部件、关键共性技术等等均与信息化相关。在全球网络信息技术的带动下,汽车与电子信息、互联网等信息化行业技术加速融合发展,已成为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的关键。
目前,智能网联汽车尚处于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初期,面临诸多问题,但是我们相信,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企业的创新努力下,智能网联汽车必将进入快速的发展阶段。实现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我也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要把智能化、网联化作为核心制定汽车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战略。
第二,依托智能网联汽车已经作为中国制造2025重要发展领域的有利条件,开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方面技术的春心和应用。
第三,在国家智能交通体系、可持续交通等重大战略中统筹汽车行业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第四,完善政策法规,制定汽车行业智能网联化发展相关的标准体系。
第五,加强政府各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协调和协作,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第六,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更新和互联互通。
总之,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汽车产业和过去相比较已经并且将继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新的变化,中国的汽车产业必须适应这样一些新的变化,通过完善产业发展的环境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从而不断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十三五”期间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加智慧、开放、绿色的汽车产业。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