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重型车连续11年出口第一"之后,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重汽)正在谋划更大一盘棋。
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国重汽的战略是:用改革创新贯穿全年工作、用国际化带动企业现代化。
近几年,重卡行业持续下滑,"不景气、不乐观"这样的字眼经常被重卡行业人士提起。面对行业寒冬,谁撑不下去,谁就会倒下,这已经成为了重卡行业所面临的生存现状。
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
2015年,中国重汽全年销售整车15.8万辆,其中重卡9.88万辆;实现销售收入616.6亿元,利税总额27.2亿元。尽管遭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等不利因素影响,2015年,中国重汽出口整车2.7万辆,同比增长8%,出口收入达80.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7%,其中出口创汇9.24亿美元,同比增长28.3%,连续11年牢牢占据国内重卡企业出口首位,是国内重卡行业中运营质量最好的企业之一。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实施国际化战略,才能保持和扩大企业改革重组的发展成果、解决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中国重汽董事长马纯济表示,中国重汽必须放眼国际市场,才能获得长足发展。而国际化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公司未来的命运。
加快"走出去"
近两年来,在重卡行业低迷的情况下,中国重汽正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发展机遇,正在加速向海外高端市场布局,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必将为中国重汽海外市场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中国重汽总经理蔡东表示,经过海外市场十余年的发展,中国重汽产品已在发展中国家有了不俗的表现,现在我们正力图在爱尔兰、新西兰、新加坡等海外高端市场进行战略布局。
据了解,目前,中国重汽产品已经出口到96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营销网络体系也基本覆盖非洲、中东、南美、中亚及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以及部分发达地区市场。
中国重汽集团国际部副总经理兰俊杰介绍说:"这些年来,通过产品质量的提升,我们的产品在海外已经具备了竞争优势,并且我们已经从简单的卖车到售后销售服务网络的建立,再到如今当地组装、产能合作的转变,真正实现海外采购、设计、销售。目前,中国重汽在海外已有6个组装厂、300多名人员常驻国外并有1000多个网点,出口市场已成为中国重汽市场销量强有力的支撑。"
目前,通过发挥产品技术的优势,扩建渠道建设,中国重汽已逐步实现品牌、资本、管理、人才、技术、市场的国际化。
中国重汽透露,"十三五"期间,中国重汽为实现品牌和资金的提升,我们要在海外直接投资,区别于之前简单的CKD业务,中国重汽要实现"真正的在海外实现采购、设计"。
向高端市场发力
"当中国重汽在发展中国家成为用户认可度较高的重型汽车品牌之后,我们近两年来开始调整产品线,力图用高端的产品来进军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为重汽未来的发展做布局。"蔡东如此解读中国重汽的国际化实施方略。
表现较好的SITRAK重卡(中文"汕德卡")是中国重汽与曼签署合作协议后推出的首款高端重卡,也是中国重汽与德国曼3年多合作生产出的世界级的高端重卡。
时间回溯到2009年7月,中国重汽与德国曼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曼出资5.6亿欧元购买中国重汽香港公司25%+1股的股权,开创了中外企业合作的新模式。
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以来,在技术、资本、市场和管理等多个方面展开一系列战略合作。根据合作协议,曼将TGA平台上的全套产品提供给中国重汽。中国重汽香港公司出资0.9亿欧元引进 曼畅销的TGA整车技术,以及全套D08、D20和D26系列发动机,全套车桥和部分传动系统技术。 同时,TGA平台上欧Ⅲ、欧Ⅳ和欧Ⅴ发动机生产技术的使用权也纳入合作协议中。
2013年1月17日,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合资的SITRAK品牌首辆重卡C7H成功下线,助力中国高端重卡行业走向国际化道路。如今,曼技术产品已成为重卡市场新的领导力量。在曼技术产品的有力带动下,中国重汽工程车一直保持绝对优势,牵引车实现逆势上扬,提升了重汽品牌溢价能力。
马纯济表示:"当前,国际市场在中国重汽产销结构中的占比已经达到1/3,将来还要超过1/2,甚至更多。虽然中国重汽已将产品卖到了100多个国家,但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今后我们要扩大区域,拓展发达国家市场,最终将中国重汽打造成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营业收入过千亿的商用车企业集团。"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点击关键字阅读相关文章:
文章来源:中国重汽进出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