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新能源汽车行业短期压力很大,但是长远向好,机会大于挑战。”
7月2日的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如此判断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前景。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
本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大咖云集
面对大众汽车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丝(Herbert DIESS),宝马集团研发董事傅乐希(Klaus Fröhlich),日本汽车工程学会会长、日产汽车副社长坂本秀行等参会者,王传福坚定看好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原因在于,中国汽车行业的新旧动能加速转换,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王传福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的‘列车’不会放慢!”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预计达30%”
“如今是汽车行业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王传福这样形容当前的汽车市场。
实然,这也不无道理。在经济下行压力、国五国六排放切换、城市资源承载限制……多重因素之下,中国汽车市场延续了自2018年以来的萎靡之态。
据乘联会数据,2019年1-5月,中国汽车的总产量为1018万辆,同比下滑14%。市场上唱衰之声不绝如缕。
从这个层面来看,中国汽车市场看似已是处于“最坏的时代”。但实际上,现在更是中国汽车市场“最好的时代”。
一方面,中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18年,中国汽车的千人保有量为170辆,与同期的欧洲、日本等国家的500-600辆相比,差距明显。
另一方面,在传统燃油汽车发展呈下滑之态的大背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逆势增长态势明显。今年1-5月,在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的环境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了26%;同期,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更是同比增长106%。
市场巨大、增速较快,这是王传福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信心之源。
王传福进一步指出,“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预计达到30%。这意味着,中国当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将接近1000万辆。”
王传福在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发表演讲
王传福的判断不是凭空而来的。
新事物发展速度从来都不是等比例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用了整整10年,才实现市场渗透率从0到1%的突破;但从1%到5%,仅仅是2016年到2018年的短短3年便实现了。
这意味着,已经实现了“政策+市场”双轮驱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逐步接管传统燃油汽车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汽车市场日益强大的“引擎”。
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国,中国在十多年的发展中,搭建起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并在大规模推广运营方面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此前,国家交通运输部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重点区域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的公交车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此外,广东、北京、长沙等75个省市也发布了在2020年之前完成公交电动化目标。
城市服务领域车辆的率先全面电动化,将带动充电配套设施的持续完善,促进产业走向规模化,为更多领域实现全面电动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预见的是,多方利好因素的合力之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将持续向好。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最新报告预测,中国将成为未来20年电动汽车制造商的主要战场。
全面开放创新,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迎接汽车行业全面电动化、智能化,比亚迪的战略是:全面开放合作。
目前,比亚迪是全球唯一一家同时掌握电池、电机、电控以及IGBT芯片等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势明显。
在现场,王传福重申了比亚迪的“开放”战略:“通过‘开放’,与全球同行分享我们的各类技术,实现企业从自主创新,走向全面的开放创新,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与长安汽车、丰田等就动力电池展开合作;与全球同行共享“e平台”的所有技术;开放汽车的全部341个传感器、66项控制权,兼容手机生态里300多万个应用……
从比亚迪近年来的动作不难看出,在“开放”战略的引领下,比亚迪与全球同行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共同推动汽车行业的全面电动化。
比亚迪的全面开放还体现在,其不仅是“走出去”,还有“引进来”。
6月25日,比亚迪全球设计中心的落成,将世人的目光聚集到了比亚迪设计上来。
目前,比亚迪设计团队拥有来自意大利、西班牙、瑞士、德国等1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设计师。在比亚迪全球设计总监沃尔夫冈·艾格、比亚迪全球外饰设计总监胡安马·洛佩兹,以及比亚迪全球内饰设计总监米开勒·帕加内蒂三位顶级大师的带领下,这支全球化设计团队,将赋能比亚迪实现“技术+设计”双轮驱动,为消费者创造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的设计美学作品。
正如王传福所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变革已进入深水区,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参与者们更需要坚持苦练内功、开放合作,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和全球汽车工业的“换挡提速”贡献力量。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