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业态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菜鸟总裁万霖
万霖: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中国物流业尤其是快递业蓬勃发展的5年。在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势头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升级变化,电商和新零售带来的快递业务量连续5年增长超过40%。2012年,中国快递业务量为56.9亿件,到2016年,已经增长到312.8亿件。物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匹黑马,也成了中国经济的新名片。
具体来说,中国物流业近5的快速发展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已成全球最大物流市场。在电商高速发展的驱动下,中国2016年快递业务量稳居世界第一。
第二,社会物流效率进入快速提升期。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与物流业的深入融合,2016年,中国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9%,2012年为18%,连续5年持续下降。
第三,物流服务品质迅速提升。近5年来,中国物流业逐渐摆脱低水平的价格竞争,专注于服务水平的提升。在大数据和智能化产品全行业普及的推动下,从2012年到2016年,中国快递总量增长了4.5倍,但快递平均时效却从4天以上下降到3.1天左右,“当日达”成为中国物流业新航标。以中国物流最极致情况——历年天猫“双11”为例,发送1亿件包裹的时间,2013年用了两天,2014年只用了24个小时,到2015年提速到16个小时,2016年只花了12个小时。
第四,智慧物流引领全球流通业。全行业引入数百条自动化分拨流水线,菜鸟研发的最后100米智能配送机器人小G已经率先投入使用一两年。今年“双11”期间,菜鸟和物流合作伙伴将率先在全球采用最大规模的无人仓、机器人仓群。我们正在和传统物流彻底告别。
物流业5年来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万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流通业改革。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部署推进“互联网+”高效物流,要求推动形成以互联网为依托,开放共享、合作共赢、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智慧物流生态体系,对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与此同时,随着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规模研发应用,行业从竞争走向协同,也带动了物流业在过去5年的快速发展。
这5年来,全国物流园区广泛布局,总数超过1200家,实现区域物流集聚发展。跨境电商高速发展带动国际物流加大投入,中国物流加快融入国际市场。5年来,物流在线化产生大量业务数据,使得物流大数据从理念变为现实,物流互联网正在成为可能。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推动产业智能化变革,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5年来,协同共享理念打破了传统企业边界,深化企业分工协作,实现了存量资源的社会化转变和闲置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例如,菜鸟驿站整合高校、社区、便利店、物业等社会资源,有效解决了末端配送的效率和成本问题。5年来,在无人驾驶、自动仓储、自动配送、物流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的前沿领域,菜鸟、苏宁等一批领先企业已经从技术试点到大规模应用,赶超国际电商和物流巨头企业。
十九大之后,物流业将迎来怎样的新契机?未来的发展新趋势是什么?
万霖:十九大以后,伴随着中国商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中国参与全球贸易的广度和深度也日新月异,新的零售模式不断创新,对物流业提出新的需求,也为物流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我认为,中国物流业将迎来七大领域的升级。
一是,连接升级。预计未来5-10年,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进入成熟期,物流人员、装备设施以及货物将全面接入互联网,呈现指数级增长趋势,形成全覆盖、广连接的物流互联网。
二是,数据升级。随着信息系统建设、数据对接协同和手持终端普及,物流数据将全面做到可采集、可录入、可传输、可分析,预计未来5-10年,物流数字化程度将显著提升,打破行业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孤岛现象。
三是,模式升级。预计未来5-10年,众包、众筹、共享等新的分工协作方式将广泛应用,打破传统的分工体系,重构企业业务流程和经营模式。
四是,体验升级。未来分布式的智能分仓网络将更加接近消费者,全面替代集中化运作方式,依托开放共享的物流服务网络,满足每个客户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五是,智能升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机器在很多方面将替代人工,预计未来5-10年,物流机器人使用密度将达到每万人5台左右。同时,将实现物流人才的升级。
六是,绿色升级。智慧物流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源,减少能源耗费的做法,符合全球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预计未来5年,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仓储将加快推广应用。
七是,供应链升级。预计未来智慧物流将引领智慧供应链变革。凭借靠近用户的优势,智慧物流将带动互联网深入产业链上下游,以用户需求倒逼产业链各环节强化联动和深化融合。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点击关键字阅读相关文章:
文章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