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对生活的改善有一个临界点,一旦超过这个点,物质就会开始成为我们的主人。生命的意义更多的在于体验而不是对于物质的拥有。这样的哲学思考,也可以成为我们观察“双十一”购物狂欢的重要维度。
一、火热的派对背后的冷思考
距离“双十一”还有数日,各种促销大战已经打响,这个带有浓重互联网特色的节日,如今已成为一年一度的购物狂欢,甚至变成一种引人瞩目的社会现象。
有人预测,今年“双十一”淘宝的交易额会轻松突破千亿大关,而如果加上其它线上、线下商家的商品销量,最终的数据恐怕会是天文数字。“双十一”对于促进商品生产销售、拉动内需、推动就业的好处毋庸赘言,但这样一个火热的派对背后,也有需要冷思考的地方。
二、消费的非理性释放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希勒曾在《非理性繁荣》一书中谈及这么一个道理:市场往往受情绪驱动,而非价值判断驱动。情绪相互传染,会使市场走向越来越偏离价值判断,也越来越繁荣。“双十一”期间,在价格诱惑的刺激下,消费者的非理性需求被大大激发出来,并在一天之内集中释放。当大家都在谈论“双十一”,当身边的朋友都在纷纷将打折商品放入购物车时,个体消费者就会不自觉地融入这种状态,将“败家”行为在心理上合理化,最终导致过度消费,在“双十一”那天买下了许多自己其实并不需要的东西。
三、被裹挟的商家
对商户而言,“双十一”是一场超级大的促销。按照一些业内人士的说法,在这场促销大战中,多数商户面临的是“不参与,等死;参与,找死”的困境。因为利润被压至极低,甚至得亏本销售,商家加入战团未必能满载而归,但如果不参战,又极有可能在同业竞争中被边缘化。
“双十一”单日的销售总能创下新纪录。但从经营的角度来分析,原本平滑的销售曲线变成了某一个极为集中的点。因为所有消费者都期待着这一天的大促,所以会提前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停止原本自然增长的购物行为,并把今后一段时间可能要购买的商品也提前到这一天,其结果可能只是销售时间产生了变化,把原本在前后两个月里的正常释放的销量,集中放在了“双十一”一天里,而从整体来看,商家的总销量可能并没有显著提升。
四、消费者真的获益了吗
从成本核算的角度出发,“双十一”的账也得细算。商家为了应对“双十一”活动,需要大量备货,从而提高了货物储存的成本;假如销量不如预期,又会增加存货成本;同时,商家为迎接“双十一”需要耗费大量的营销成本;而员工在“双十一”前后额外的加班加点又增加了劳动力成本……种种额外成本的提升,最终要么得由商家自己埋单,要么只能通过各种手段巧妙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双十一”打的是低价牌。但从长远来看,过度的低价竞争对企业和消费者而言都未必是好事。创新需要合理利润的支撑和激励,企业的利润被过分挤压,便没有动力和能力去投入研发、创新,推动产品的更新升级,最终,消费者也无法获得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
近些年来,极简主义的生活哲学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极简主义者认为美好的生活应该学会做减法,物质对生活的改善有一个临界点,一旦超过这个点,物质就会开始成为我们的主人。生命的意义更多的在于体验而不是对于物质的拥有。这样的哲学思考,也可以成为我们观察“双十一”购物狂欢的重要维度。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