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孟子》记载:“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这部被后世尊为“四书”的巨著,将孔孟所推崇的“德政”的流行速度,与驿站传递政令的速度相比。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我国邮驿已经高度发达与迅捷。与邮相关的记叙、故事与传说,贯穿于整个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不胜枚举、久久不息。
120年前的1896年,清光绪帝批准总理衙门奏折,正式开办大清邮政,“百年邮政”由此纪元。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辛亥革命席卷全国。数月后,清帝退位,中国和邮政走进了民国时期。
与继承了清朝资产的民国邮政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邮政从诞生之初,就立足于服务人民、服务革命。
1927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赤色邮政”。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在江西瑞金成立。1940年,周恩来为国共通邮先驱林卓午先生题写下“传邮万里国脉所系”,集中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于邮政重要性的认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邮政事业开启了!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邮电部成立。12月10日~28日,第一次全国邮政会议召开,确定了“中国人民邮政”的名称,树立起“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宗旨,研究建立统一全国邮政、恢复全国邮路、便利人民通讯等重要议题。
上世纪50年代,几经调整,我国邮政形成了函件、包裹、汇兑和报刊发行等四项主要业务。
在朱学范、钟夫翔、王子纲、文敏生、杨泰芳等历任老部长的带领下,邮电部领导全国邮政恢复生产、加快发展、服务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实行邮电合一经营,其中邮政补贴电信的历史更长。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道路通不通、电话响不响”成为外商投资的前提,“装电话”一时“洛阳纸贵”,电信事业迎来跨越式、大爆发增长,并对邮政通信形成替代。
1991年,为配合改革开放的需要,与万国邮联全面接轨,我国决定将邮票票面上的“中国人民邮政”简化为“中国邮政”。
1998年,我国决定在邮电部和电子工业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吴基传任部长,并成立国家邮政局,负责全国邮政的经营和管理工作,刘立清任局。当年年底,我国邮电分营工作完成,邮政和电信开始独立自主经营。“中国邮政”成为国家邮政局的企业标识。时间很快来到新世纪,此时的中国已摆脱了贫穷落后的旧貌,经济体制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加快推进铁道、邮政和城市公用事业等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
200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05〕27号)下发,确定改革思路为“一分开、两改革、四完善”,重新组建国家邮政局,作为国家邮政监管机构;组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经营各类邮政业务。
2006年9月起,各省(区、市)邮政管理局相继挂牌,邮政体制改革进入实施阶段。11月,马军胜出任重组后的国家邮政局局长,刘安东任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总经理。次年1月29日,国家邮政局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揭牌典礼,标志着改革的第一个阶段即政企分开基本完成,政府依法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新格局成型。
描绘邮政伟大新画卷的画笔,握在了600 多位邮政管理工作者和百万行业从业者的手中。
贰
邮政体制改革之初,一系列难题待解。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如何转变角色、转变观念,肩负起中央交付的重任、履行政府应有的职能。
2007年3月,国家邮政局召开重组后的首次工作会议。原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勉励邮政管理干部要“后退一步,站高一步”。面对底子薄、基础弱的现实,会议提出“三推进一加强”的主要任务,“着力推进法制体系、监管体系、支撑体系建设,全面加强队伍建设”。
“不管前进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多少险阻,都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当年8月,在革命圣地井冈山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邮政管理局局长座谈会上,马军胜局长的话掷地有声。这次会议提出,要“牢固树立国家意识、行业意识、服务意识,始终把促进行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而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发扬革命精神,也成为邮政管理工作贯彻始终、攻坚克难的法宝。
奥运之年的2008年,我国启动大部制改革,国家邮政局改由交通运输部管理,开启了交邮融合的新篇章。时任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在首次视察国家邮政局时表达了期望,“把你们熟悉的放下,把不熟悉的赶快捡起来”,同时要求邮政业加快发展,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把快递业务量从世界第八提升到第一。
2009 年,又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发生。这一年,行业根本大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磨砺十年之后颁布实施。除了为非邮快递赋予合法身份外,这部法律对于邮政管理和邮政普遍服务也是意义非凡,它明确了邮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更将保障邮政普遍服务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公民权益,让用邮的权利成为人权的一部分。
改革一刻也没有停下它的脚步。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省级以下邮政监管体制的通知》(国办发〔2012〕6号)下发,各市(地)邮政管理机构迅速成立,三级邮政管理体系建立,邮政监管“高位截瘫”的历史终结,整个队伍扩充到4000多人。当年8月,刚上任的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到国家邮政局调研。他在与局领导班子座谈时强调,邮政业事关国计民生,要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用邮需求。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邮政业也全面迈入了大改革、大布局、大发展、大收获的时代。同年的全国邮政管理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邮政业”的奋斗目标,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用邮水平全面提高、企业培育跃上新台阶、行业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进展等五大标志。
市场活力不断释放,邮政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2014年,邮政业实现新的跨越,快递年业务量首次突破100亿件大关,问鼎世界第一。当年,李克强总理首次视察快递业,并指出快递是中国经济的“黑马”,开启了总理的“快递时刻”。2015年,邮政业继续向上生长并迎来一系列史无前例的重大利好。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接见基层邮政代表时作出重要指示,勉励邮政业加快发展服务三农。李克强总理在两会小编会上向全球媒体表示,愿意为快递等新业态代言。这一年,我国决定全面开放国内包裹快递市场,将快递业放在了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的位置。这一年,又一项以国务院名义发布的重要政策《国务院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61 号)发布,为行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这一年,邮政全行业奋发进取、积极作为,最终交出了业务总量突破5000亿元,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快递业务量突破200亿件,支撑起了3万亿元网络零售额,支撑3000亿元商品走进农村的亮丽答卷,在国民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大大加强,为“十二五”圆满收官!
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邮政业而言,发展是验证改革成果的标尺。
十年来,邮政业市场规模快速扩大。行业总收入占GDP 比重达到0.7%,快递业务量从2006 年的10.5亿件飙升至2016年的预计300亿件,画出一条近乎60度的直线。横向比较,邮政与电信业务收入之比,从2006年7月的近1∶10,提升到2016年7月的1∶2.5——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创造着奇迹!
十年来,公共服务能力水平稳中有升。8440 个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工程完成,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每个乡镇至少拥有1个邮政网点的目标。快递服务能力水平同样大幅提高,全国快递服务营业网点达15万处,快递“三向”工程成果显著,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超过75%。
十年来,企业竞争实力不断增强。中国邮政依托网点、网络、品牌的优势,推动普惠金融和便民服务,在《财富》全球500强企业排行榜上节节攀升、逼近百强。快递业初步形成6家年营业收入超300亿元、9家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集群。
快递,更成为资本市场千金难求的超新板块。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国家强方有行业兴;得益于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为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得益于时代馈赠,让行业搭上了信息经济和综合交通的快车;得益于广大从业者勠力同心、锐意进取,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和推进发展的使命感。
——这些成绩让我们更加透彻,当不断深化的邮政改革拆除体制机制的屏障时,社会活力竞相迸发、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创新潜力不断涌出,行业发展的新动能亦汇聚而成。
——这些成绩让我们更加自信,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从发展的“瓶颈”变成了改革的“排头兵”,蹚出了一条国际上没有先例的道路,为世界提供了邮政改革的“中国样本”。
——这些成绩也让我们更加清醒,邮政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方式粗放、基础设施滞后、安全隐患较多、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等待我们一一破解,仍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定深化改革不动摇不停歇。
沿着改革铺就的石梯,我国邮政业走过坎坷、迈过崎岖,矢志不渝向着更高境界攀登,不断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可能”变得更加精彩。
十年改革,是新的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邮政业将一如既往地推进体制改革,以“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邮政业”为总目标,面向世界积极打造“邮政强国”,牢牢把握“安全为基、发展为要、服务为上”的总要求,以“五个邮政”为路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改革下半场继续实现新的更大的突破,绘就邮政业更加美好的未来。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值此邮政体制改革实施十周年之际,我们向所有投身邮政行业并为之付出智慧、汗水、心血、青春乃至生命的从业者致敬!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