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对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作为其中重要一环,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中的一场关键攻坚。
小编从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了解到,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已经淘汰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近40万辆,淘汰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生态环境部最新数据显示,该区域主要污染排放量大幅下降,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三年最好水平。
“今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决胜之年。我们将更加突出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如期完成淘汰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100万辆以上。”4月末,交通运输部与生态环境部、财政部等五部门进行视频调度,对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七省市淘汰工作再动员、再部署。
主动作为 优化结构切实增强群众蓝天幸福感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这为交通运输行业加快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和营运柴油货车治理指明了方向。
一直以来,受区域经济特点、产业结构比例、地形地貌特征、季节性风向、机动车保有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都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为此,国家出台多项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力打好重点地区柴油货车治理攻坚战。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时间表和任务书,要求统筹开展油、路、车治理和机动车船污染防治;7月,《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明确提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加快淘汰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100万辆以上。2019年1月,《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再次强调此项淘汰目标,并针对重点区域提出多项举措。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走绿色、低碳之路是实现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多年来,交通运输行业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不断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合力攻坚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将柴油货车治理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日前,交通运输部还联合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通知,明确建立实施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有效推进超标排放汽车维护修理。
量体裁衣 精准施策引导重点地区完成淘汰任务
落实地方财政补助资金、限行老旧柴油货车、取缔“黑加油站点”……连日来,各地迅速组织摸底调研,通过部门协同联合防治、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完善政策制度,加快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
河南省郑州市早在2018年就开始对国Ⅲ柴油货车进行全天候限行,目前全省不少高速公路出口都立起了禁止国Ⅲ柴油货车下高速公路的路牌。今年7月1日起,全国多地对国Ⅲ标准柴油货车实行更为严格的限行、禁行措施,加大柴油货车排气路抽检执法力度,通过暂停办理相关业务,敦促车主更换高品质车辆;通过地方补贴给予淘汰旧车的车主更多利好,部分地区更新老旧柴油货车最高可获5万元补贴。
在京津冀地区,机动车特别是重型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存在跨区域流动范围广、使用强度高、单车排放大等突出问题。今年5月1日,京津冀三地同步施行《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共同规范重型柴油货车污染排放。河北省更是将日使用重型柴油货车10辆次及以上的单位确定为重点用车单位,要求其使用车辆必须达到国Ⅴ及以上排放标准。
机动车污染防治离不开油、路、车多方配合。提升成品油质量,对于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至关重要。目前,多地在柴油货车污染治理行动计划中均列入了取缔“黑加油站点”、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全面加强油品质量监督检查等内容。2019年,山东省全面实施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加大移动源污染防治力度,在全省全面供应符合国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
多措并举 精准治污实现节能减排提质增效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聚焦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出台《北京市重型汽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远程监测管理车载终端安装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市进一步促进高排放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方案(2020—2021年)》等方案,切实推动环境转变。
北京市只是各地积极推进老旧柴油货车淘汰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为促进各地更好地推进淘汰工作,中央财政统筹车辆购置税等现有资金渠道,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京津冀等重点地区淘汰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货车。这一举措将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助推各物流企业加快高品质车辆更换进度。
与此同时,各地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实现精准高效治污。北京市推进远程排放管理平台建设,精准捕捉重型柴油货车超标上路违法问题线索;陕西省严格新车环保装置检验,全面落实机动车排放检测维护(I/M)制度;山西省利用机动车道路遥感监测、排放检验机构联网、重型柴油车远程排放监控,对柴油货车开展全天候、全方位的排放监控。
数据显示,2019年年底,全国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浓度下降23.1%,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要求。随着数据的下降,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也在不断攀升。
疏堵结合 合理引导确保如期高效完成淘汰工作
成绩带来的有喜悦也有压力,现阶段柴油货车淘汰任务仍然艰巨。
相比于一些政策多样化的省(区、市),有些省份政策相对单一、可操作性不足,且支持力度不均衡。如柴油货车保有量占七省市总数79%的河南、河北、山东三省,部分地区进度相对滞后,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这些都给淘汰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所长徐洪磊表示,目前大气污染治理已进入攻坚期,不仅需要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公安、财政等部门加强协同配合,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形成淘汰工作合力,还需要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尽快明确鼓励政策,丰富完善淘汰政策工具箱。
不少物流企业也向小编反馈希望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公司自有老旧车辆早在去年上半年就都淘汰了,现在都是国Ⅴ和国Ⅵ车辆,但挂靠的个体车辆处理困难,公司压力比较大。”山东某物流企业负责人表示,希望地方政府能加大扶持和补贴力度,让使用国Ⅲ车辆的个体户通过正常渠道顺利淘汰车辆。
对此,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汽车运输中心主任周炜认为,淘汰工作需要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形成合力,一方面通过“以奖代补”鼓励淘汰老旧车辆,对低排放车辆给予补助和减免税费等;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道路货运行业经营特点,确保车主合法权益和生活保障不因淘汰工作而受到损害,要向其倾斜改革红利和工作红利,增强运输企业和用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如今,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发展,在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催生了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的公共服务新模式和城市治理新理念,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未来,应如何更好地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企业员工宅家“云”办公、在视频会议中“头脑风暴”,居民进小区、逛超市时出示健康码,医生借助5G和人工智能进行远程会诊、治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多新变化,我们的城市也在变得更加“智慧”。
如今,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发展,在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催生了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的公共服务新模式和城市治理新理念,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未来,应如何更好地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健康码、信息平台派上大用场
疫情期间,福建省龙岩市“e龙岩”平台开发上线了新冠肺炎防控信息服务程序,推出多项相关服务,让市民能够快速查询信息、在线义诊、及时报告疫情线索等。市民反映的问题统一汇总到12345平台,平台能答复的立即给予答复,涉及专业问题无法答复的,及时转给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6月30日19时20分许,家住北京大兴的杨女士下班回到小区,正在向物业安保人员出示北京健康码。在确认“未见异常”后,她被允许进入。“我现在每天要出示四五次健康码,使用起来很方便,也有利于疫情防控。”她说。
4月8日,“封城”76天的武汉重新开启离汉离鄂通道,当天一大早,不少旅客来到武汉火车站,他们戴着口罩、拿着湖北健康码“绿码”,陆续乘坐高铁前往全国各地。对于他们而言,“绿码”意味着复工“通行证”。今年以来,健康码、防疫地图、信息平台、智能测温筛查预警系统等在很多城市火了,成了抗击疫情的有力手段。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说,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与近年来我国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息息相关。疫情发生以来,各地方政府通过政务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信息,发布本地疫情,让公众及时了解情况,提高了公众的防范能力。
汪玉凯表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建立了强大的数据基础,这在疫情期间派上了大用场。政府掌握大量公共数据,如人口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等;电信运营商通过手机实名制掌握大量数据;互联网企业通过提供市场服务、社会服务,也拥有海量数据。这些不同类型的数据,为疫情溯源、传播链条跟踪、群防群控提供了支撑。
“如果没有智慧城市建设,今天我们就不可能召开那么多视频会议,不可能有上千万企业在线办公,不可能有上亿学生在线上课。”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认为,疫情期间,政府打造的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互联网企业围绕城市的正常运行、百姓生活需求提供了大量智慧服务,增加了经济社会运行的弹性,提高了城市的抗冲击能力。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到底如何?有研究称,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探索实践期,从2008年底“智慧城市”概念提出至2014年8月,各部门、各地方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相对分散和无序;第二阶段为规范调整期,从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国家层面成立了“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组”,各部门不再单打独斗,开始协同指导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第三个阶段为战略攻坚期,从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理念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重点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分割;第四个阶段为全面发展期,从党的十九大召开至今,各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速落地,建设成果逐步向区县和农村延伸。
专家表示,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取得积极成效。据统计,所有副省级以上城市、超过89%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均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各省市在发布实施智慧城市总体行动计划的同时,不断推进“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具体领域实践,探索适合本地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和发展路径。经过多年建设和创新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城市大脑”、互联网医院等创新应用,在部分领域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样板。
数据孤岛和碎片化现象仍存在
专家称,综合来看,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面临顶层设计不强、城市数据融合和治理联动不够、城乡与区域发展不均衡、智慧城市发展生态未形成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
城市的“智慧”从哪里来?从数据中来。
新型智慧城市的本质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进行重塑和再造,利用数据资源畅通流动、开放共享的属性,倒逼城市不合理的管理体制、治理结构、服务模式、产业布局变得更加合理优化、透明高效。从目前来看,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数据孤岛和碎片化现象仍然存在。
“在应对疫情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数据不能共享、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我们构建的一些业务系统缺乏协同功能,这些问题暴露出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还有很多短板。”汪玉凯说,如何在这些方面进一步发力,使智慧城市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智慧城市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重视数据以及数据价值链的作用。”高新民说,“城市大脑”的本质是汇聚城市各方面数据,经人工智能分析和计算,产生智能决策。“城市大脑”建设当前最大的瓶颈在数据汇聚环节,多源、跨部门的数据在不同信息系统里的标准和接口不一样,数据流转机制不清晰、流程不畅通。
高新民建议,实现数据共享,首先在技术上要有能够实现数据互操作的框架,在此基础上要有规则和制度设计。在尊重安全、主权和需求导向原则下,一旦有需求,能够很快搭建出数据资源池,及时并低成本支撑起特定应用,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
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信息化协同创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邵国安表示,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数据规范化是必须要做的。要对数据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比如公民的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姓名、家庭住址等关键敏感数据应加密存储,位置信息等其他数据可根据需要进行部分开放和管理。
要坚持技术与制度创新并重
日前,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签约了威海智慧城市项目。“我们将在威海市深耕细作。”神州控股首席运营官郭郑俐说,计划通过3年时间,以“数”“智”为核心,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建设威海智慧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和威海“城市大脑”,推动交通、医疗、文旅、教育等领域智慧化改造。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美好离不开智慧。
有人曾这样憧憬未来的生活:无人驾驶汽车在智慧交通系统的指引下畅通前行;网上下单后,无人机、物流机器人会及时送来快递;下班之前,智能家居系统会提前打开空调、空气净化器,准备好适宜清新的家居环境……专家认为,未来,身处新型智慧城市当中,这些场景会变得习以为常。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要与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和公共性服务发展深度融合,集聚全球化人才;与数字技术、数字业态、数字创新深度融合,促进实体经济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发展。同时,要关注国际形势,在大变局中转危为安、化危为机;要下决心构建和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生态。
“智慧城市发展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新生代的需求。”张燕生说,从“千禧一代”到“Z世代”再到“α世代”,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不同需求会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同时,他们也会成为推动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容易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要及时回应他们的关切,保障他们的权利和平等发展的机会。
专家建议,长远来看,推动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要坚持技术与制度创新并重。强化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或建设指导意见;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智慧管网、智慧水务,推动智慧灯杆、智慧井盖等应用,促进市政设施智慧化,加速建立城市部件物联网感知体系,提高城市数字化水平。
同时,推进公共服务公平普惠,建立跨部门跨地区业务协同、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信息体系,探索创新发展教育、就业、社保、养老、医疗和文化的服务模式;深化城市数据融合应用,构建高效智能的城市中枢和透明政府;优化新型智慧城市生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城市数据要素活力。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