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来讲,模式就是人们从生产、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上升到理论层面的产物,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尽快提出方案、完成任务的指导方针。模式并非千篇一律的,也不具有普适性,它会因其领域及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指物流园区为实现发展目标所采取的发展措施和选择的发展道路,是园区对外部发展环境和自身发展条件进行互动优化和选择的结果,它主要取决于其所在城市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征和园区自身特点。当前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主要有“物流+贸易”、“物流+产业链”“物流+金融”“物流+项目”和“物流+互联网”模式等。
“物流+贸易”模式
“物流+贸易”模式是由物流业与商贸流通相结合而成,物流园区入驻企业的物流运作嵌入供应链之中,与分销企业、电商企业、批发零售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物流与商流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工商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园区的物流平台优势打造产品的展示和销售平台,增加销售机会并能够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销售物流服务;另一方面,贸易的繁荣不仅使物流需求增加,也会对物流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又促进物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这种模式不仅适合于建在制造业较为发达城市的物流园区,也适合建在消费型城市的物流园区,展示交易区这一个功能分区的划分其实就是为满足这种发展模式的需要。
“物流+产业链“模式
“物流+产业链“模式是随着物流园区与周边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加深、集聚能力逐步增强而出现的一种模式,是”物流+产业”模式的升级。物流园区依托自身便捷的集散分拨条件和物流资源集聚优势,围绕服务的核心产业,延伸产业链,向上游可以延伸拓展到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延伸则可以使产业链到达开拓市场环节和售后服务环节,促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园区内集聚实现链条化发展,成为产业链的枢纽。园区服务功能由初级的物流服务向深加工服务、展示交易、信息服务和金融保险服务拓展,实现由基础物流服务向高级的增值服务功能的转变。此外,园区还可以为某一种产业的集中采购和分销建设电子商务网站和实体的展示交易平台,实现产业链的线上线下同步发展。这种模式适用于物流园区依托大型交通枢纽、具有明显的交通优势,拥有如汽车、大宗商品、装备制造等产业链纵深较长的货源资源,同时集聚了一批供应链管理企业。
“物流+金融”模式
“物流+金融”模式是基于物流增值链中的供应商、终端用户、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等各方的共同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是近些年出现的新概念。广义的“物流+金融”模式是指在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的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流动,实现商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统一,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的融资经营活动,最终实现物流业和金融业融合发展的态势;狭义的“物流+金融”模式是指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第三方物流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商品和货币,完成结算和实现融资的活动,以及为客户提供采购执行、分销执行等服务,实现同生共长的一种经济模式。“物流+金融”模式往往和其他模式共存在一个物流园区中。
通过对于该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物流+金融”模式是物流业与金融业相互渗透发展而形成的,不仅是金融资本业务创新的结果(如物流银行、仓单质押等),也是物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
“物流+项目”模式
“物流+项目”模式是将项目管理思想引入物流运作和管理之中而形成的。根据美国项目专业资质认证委员会主席Paul Grance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将成为项目”,项目实际上就是一个计划要解决的问题或是一个计划要完成的任务,具有一次性、独特性和目标的确定性等特点。大到一个大型的土木工程,小到一个客户的订单,为满足其物流需求而开展的整个物流活动过程都可以视作一个项目,只是不同的项目所采用的业务管理方式、组织管理方式和成本管理方式不同而已。
“物流+互联网”模式
“物流+互联网”,就是在物流园区发展过程中将线上平台和线下资源融合,实现实体平台与信息平台的联动发展,是伴随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不断渗透发展起来的。具体来说,采用这种发展模式的物流园区需要利用线下实体网络布局以及交易中心的优势,建设功能完善、操作便捷、完全可靠的线上信息平台,将货源、物流企业以及扯远进行整合,为制造企业和商贸企业、物流公司、个人车主提供高效准确的物流交易服务,从而解决货主和车主信息不对称、运输过程不透明等问题,实现线上的交易、支付、车辆监控与线下的物流操作过程融合汇通。这种模式既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其他模式结合运用,适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完善、车源和货源等线下资源充足以及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的物流园区。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