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年中时,中国商用车市场“半年报”表现如何?猜测颇多,议论不少。都说商用车市场表现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今年以来众多经济指标表现稳定,那商用车市场表现又如何呢?
据中汽协统计,2016年1-6月,我国商用车市场(不含港澳台)产销分别为179.27万辆和178.74万辆。同比增长为1.50%和1.87%。货车产销153.70万辆和153.36万辆,同比增长3.58%和4.03%
2016年1-6月商用车企业(卡车+客车)累计销售情况统计
相比2015年市场表现来看,2016年上半年商用市场已开始呈现复苏态势。2015年,我国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42.39万辆和345.13万辆,比2014年分别下降10%和9%。虽说2016年上半年货车市场虽只是同比微增,但这已经是近5年来少有的利好时期了。
2016年1-6月卡车企业累计销售情况统计
2016年1-6月重卡累计销售情况统计
房地产市场增容刺激重卡市场
2015年由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和物流市场的低迷,重卡市场下降幅度达到26%。而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各地建设项目也陆续上马。随着长三角城市群规划获批,哈长、成渝城市群规划落地,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推进等,全国各地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2016年上半年,TOP100房企销售金额和面积门槛均大幅提升,多数房企创下了历史最好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重卡的市场需求量。2016年上半年重型货车产销33.99万辆和34.03万辆,同比增长14.26%和15.16%。
2016年1-6月牵引车累计销量统计
物流业快速发展促进牵引车销量提升
上半年我国牵引车累计销售166666辆,同比增长31.26%。
今年上半年,解放牵引车共销售52737辆,超过第二第三名的总和,市场比重为31.64%,比去年同期提升了7个百分点,可谓是市场最大赢家。
2016年1-6月,公路货运量总计1519447万吨,为去年同期104.4%,货物周转量累计278255573万吨每公里,为去年同期的103.8%。除北京、上海、黑龙江、海南、西藏、新疆以外,其余地区公路货运总量均有所上升。
物流车尤其牵引车的高速增长是今年上半年重卡市场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2016年大经济环境条件下,公路物流行业也步入了另一个发展阶段。随着电子商务继续保持迅猛发展,与之配套的快递、快运以及国际物流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高效化、集约化的物流运输时代正在到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牵引车换车潮,原本使用中低端、小马力牵引车的用户,在今年上半年加快更新车辆,并且普遍倾向于购买大功率、中高端的牵引车新品。
新经济促进市场复苏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受益于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稳增长政策的支撑,上半年中国经济基本上可以描述为“由落转稳”,一季度经济增长6.7%,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货车市场的复苏。
渣土车新规提高企业自卸车更新率
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渣土处置管理,防范运输过程中出现撒漏、超载、污染城市环境等现象,2016年,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开始实施渣土车新规,企业换车的需求也逐渐增大,这极大地促进了自卸车的更新购买。
2014年国四车型抢购潮
按照工信部2014年第27号公告要求,2015年1月1日起国三柴油车不得销售,因此市场在2014年底出现商用车的提前消费和购买,导致2015年上半年新车销售走低,这也是2016年上半年商用车市场呈上升态势的原因之一。
二手卡车市场大热
2016年可谓中国二手车交易变革元年,3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取消限迁,促进二手车交易正式提上国家议程。因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公路运输市场持续增长,冷链运输等中高端市场异军突起...这一切的变化汇合起来导致用户需求巨变,2016年上半年,我国二手货车交易总销量为475149辆。
相比不慎火热的新车市场,二手车市场由于成本较低等因素吸引了越来越多运输人的目光。不过我们也要提醒各位准备买二手车的运输人朋友,二手车市场目前存在信息不透明、评估检测难、缺乏售后服务保障等问题,运输人在看车买车的时候不妨多做功课,货比三家,以免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卡车市场连续五年发力不足让很多相关从业者丧失信心,但以今年上半年的态势来看,卡车市场整体已处于上升态势。时间已进入2016年下半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各项目的不断落地、GB1589征求意见稿的发布、 GB/T 31086-2014物流企业冷链服务要求与能力评估指标、GB/T31080-2014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范等一系列物流新规的实施、搅拌车整改及冷藏车最新标准的实施等,我国卡车市场必将再次扩容。企业要怀抱信心,但更重要的,是做出更好的产品,是多了解消费者的喜好,以此来进行服务优化和针对性营销。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