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配”就是快递末端的共配。部分省份和地区的共配公司或共配网点正面临着被清退、被打散的局面。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共配网点被清退和打散的背后,都发生了什么?
“香饽饽”突然不香了
最近几年,快递市场竞争可谓惨烈,击穿底线的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内卷直接导致一些快递公司总部都开始出现亏损或者面临亏损压力。压力层层传导下,末端网点与快递小哥的收益也不断被挤压,生存苦不堪言;与此同时,“增量不增收”的各项考核下,一线劳动力不足、从业者不稳定的现象也开始凸显。
这一困境下,“共配模式”应需而生。
共配从一开始,瞄准的就是快递末端市场。末端共配的本质是大家集中优势资源,避免快递中的不必要浪费,减少重复建设,进而在业务操作、运营以及人、财、物的投入等方面实现集约化。这样可以节约出大量资源空间,理论上也可以实现1+1>2的效果,帮助快递末端最大化降本增效。
对此新业态,国家在政策指引、配套举措,甚至是资金补贴上,也是大力倡导和支持的。
市场需求与政策力挺,一时间,末端共配成了行业“香饽饽”,受到热烈追捧,不但催生了诸多提供共配整合方案、集成系统的第三方公司,部分快递公司总部也研发上线自有的共配系统。更多的,则是身处末端的一线网点们,通过共配的方式“抱团作战”,以交叉持股、合资等各种形式成立共配公司。
看上去“势不可挡”的共配,为什么突然间又不受欢迎和待见了呢?
从《驿站》多方了解的情况来看,“不香”的原因主要集在三点:
一是“蹭网”的行为和现象在共配模式中时有发生;二是基于行业回暖趋势;三是疫情产生的次生影响,波及到快递公司品牌的独立性。
曾从事过共配、深耕快递行业多年的张炳瓴对《驿站》分析,共配是一个非常“两极”的事情——做的好,可以降本增效;反之,很可能导致集体的塌陷或团灭。大家对时效、运营、快递员要求不同,想要做好共配确实是一件难事,“哪怕是让各家快递公司的老板来做这件事,都有难度”。
举个例子,某共配网点中的A快递因为上级或总部出台的政策,造成了困扰,甚至难以为继。这个时候,该网点老板可能就会产生其他想法,比如干脆将网点卖给有意向收购的同行,反正大家都捆在一起了。如此一来,A快递的这个网点无疑就成为同行的“附庸”,相应地,A快递这个品牌也会在当地沦为同行的“附庸”,出现“蹭网”行为,有效资源被别的品牌给借用、利用,甚至变相透支。
另一方面,整个行业的竞争态势,尤其是价格走向,在相关部门的干预、规范和引导下开始回暖,逐渐实现理性回归。行业回暖的趋势下,派费、价格等都在陆续提升转正,这让部分快递公司又有了“单打独斗”的勇气。
最后是快递公司要求品牌独立性的原因。这次疫情的反复,让快递公司意识到末端派送品牌独立的重要性。
张炳瓴称,之前杭州因顺丰出现疫情,为何可以得到快速遏制,其实跟顺丰品牌和网络的独立性也有关系。顺丰独立运营,一旦出现危机情况可以及时得到解决,也不会殃及其他快递品牌。共配就不一样了,几家快递品牌捆绑在一起,可谓“一损俱损”。以前不久山西韵达出现的聚集性感染为例,直接导致很多跟韵达共仓共配的同行网点被团灭、躺枪,其他快递品牌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和效应。
“疫情这几年,改变了很多行业的发展路径。就快递而言,以前大家都期望抱团取暖,现在则开始更多的思索如何独善其身,把自身网络平衡好。因此,部分快递公司开始强势要求网点,品牌必须要独立运营。” 张炳瓴向《驿站》表示。
有快递公司内部人士对《驿站》表示,疫情催化了末端共配领域转变,现在大家抵触共配的出发点集在两条:第一,保证快件安全,运行安全,防疫安全;第二,保证品牌独立,不为其他品牌做嫁衣。
共配公司喊“冤”,感觉委屈
对“部分地区的共配公司面临被清退和打散”这一传言,武大志也有耳闻。武大志经营一家共配公司,他告诉《驿站》,在和同行交流的时候,也听到了风声,能间接感受到,确实有快递公司总部在一定程度上出台了管控措施,并给到指示要求省区逐一排查和清理。
可他不理解的是:既然快递公司抵制抵触共配公司或共配网点,为何自己还要研发自己品牌的共配软件呢?更让武大志质疑的是,部分快递公司上线的共配软件、设备都仅限于自家用,彼此之间并没有互通、开放,没有三方共配的接口多,起家的模式也是和三方起家时一模一样,走接口模式。
据武大志了解,现在有个别快递公司称共配公司不合法或违规,如果被认定不合法或违规,也就意味着没有资格承接该公司快递业务。
“合法与违规,怎么界定?”武大志表示,我们没有盗取他们的数据库,只有数据模拟构造,通过数据模拟构造将模型建立好,之后,所有的共配软件都是用各快递公司自己的设备,我们提供的相当于是一个兼容技能,系统数据还是通过他们原有的通道去传递,和以前没什么变化。
“我作为共配网点的老板,对待各合作快递公司都像对待‘孩子’一样,想尽办法经营好,毕竟自己投入了真金白银。”武大志称,他认为山西韵达疫情是一些快递公司清退共配公司的切入点,这也可视为其在战略上的调整。现在行业回暖,各大快递公司肯定想要进一步保持独立性、稳定性,不希望所有末端都融合在一起,所以就通过一些政策考核,陆陆续续把三方共配收紧,自己玩。
在武大志看来,各快递公司又都有自己的共配软件,现在“你对我收紧,我就对你收紧,他们彼此间是既斗争又联合“,三方共配就相当于是他们之间的一个夹层,左右都不是个事。
与各快递公司交流较为密切的沈志魁分析,出于外部大环境的变化,现阶段共配对快递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性确实弱了一些,但并没有那么绝对,各品牌快递之间也有成立共配公司,如果真要的清退,对他们自己也是一种损失,特别是对那些共配做得好的三方,他们没有理由去做清退或打散。
什么叫“做得好”的共配呢?沈志魁向《驿站》解释,任何末端共配都有一个谁做主导的问题,谁做主导谁就有发言权,末端共配一定要有主导权,把一个品牌做到业务量第一、服务质量第一。这个品牌做好了、做成了主导位置,相应地,就可以共配好其它快递品牌的业务。
对于一个共配网点,各快递公司都是有标准和目标的,需要末端共配去兑现。不能因为哪家快递公司的品牌价格低,你就去发哪家快递公司的品牌;哪家快递公司时效要求严一点,服务要求严一点,你就侧重哪家快递公司。
武大志表示,各快递公司考虑的有点多,标准、目标都是可以沟通的,大家肯定都在极力向目标靠近。比如去年某公司要求自己在自己所在区域收件业务单量基数是1万,今年要涨到1.2万,但随着快递体量每年的递增,实际上因为行业业务量基数大,今年只能做到1.15万,这中间差了5个点,只达到了90%~95%,甚至没有完成95%。
“这种情况大家可以一块沟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不能因为没完成目标、没达到标准就违约、罚款怎么怎么样,或者必须给我完成。标准是死的,只是说努力的目标,大家都在合理的关注范围。哪个共配老板不担心网点经营权被拿掉,经营权都是一年一签,同时也担心被罚款、违约。” 武大志道。
当然,如张炳瓴所说,共配确实存在“蹭网”行为,这是快递公司较为忌讳的事。据另一位接触三方共配的分析人士郭幢了解称,有的共配公司、网点是背靠着各个快递公司扎缝中去生存,体量相对很小;有些共配网点经营亏损严重,为了提高收入,维持运营,会出现倾向低价格品牌的现象,比如为了完成低价格品牌制定的目标拿到奖金,会去选择凑单,但都是偷摸的做。
“因为这种行为被发现,会面临其他品牌罚款,仅罚款网点就扛不住,严重的还面临经营权丢失,谁都不愿意这么做,都有这样的顾虑和担心。”郭幢说。
想要共存,这两点很重要
据沈志魁了解,有些快递公司对共配公司或共配网点作出清退这一举动,本质目的是为了整治非品牌主导的共配。
但这并不是说“用谁的共配软件谁就是主导,也不是挂水的牌子谁就是主导”,共配的主导权在哪里,要看某一品牌在同行当中的业务量与服务质量是否排在第一,谁排在第一谁就是主导。不管是哪种共配组合方式,它都是有硬性指标有数据的,必须要有品牌主导。
另一方面,物流行业专家杨达卿认为,共配模式本是集约协同的组织形式,但因共配公司影响快递企业末端体验和揽件业务,这些因素致使共配公司在快递业务繁荣、头部企业充分渗透的地区难以做好做大。因此,头部企业更喜欢末端揽派自主,希望搭建以自身为核心的生态圈。
双方想要“共存”,首先快递公司要承认共配这个既定事实;共配公司或网点要发挥好品牌主导价值;其次,共配公司、网点可选择服务下沉,与快递公司业务形成互补。
沈志魁称,快递公司与末端共配并不存在博弈问题,只是说站的立场不同。站在快递公司的立场,要承认共配的这个事实。因为现在有些快递公司网点共配已经达到60%以上,要承认这个既定的事实。
站在末端共配角度,要确保能够承诺,在自己所属区域内,能够做到业务量第一、服务质量第一,做到某一品牌主导共配,这样该快递公司就会承认,包括后续要使用这一品牌系统、驿站品牌等都可以。假如一个共配的网点,不能做到单个品牌主导,这个网点的价值实际上不大,快递公司会觉得没有存在的必要,缺乏品牌独立性。
此外,共配公司、网点可以选择三四线城市或农村市场,与快递公司形成共存与互补。
杨达卿对《驿站》表示,共配公司的出现并得到快递企业认同,就是快递企业为降低自身在某些地区的下沉成本,不是利润优先的合作。这也意味着共配企业需要寻找头部快递企业渗透率不高,但下沉成本与营收不对称,运营灵活度差的三四线城市或农村市场,既可缓解大型快递企业的投入压力,也能为自身赢得一席之地。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