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央媒走重汽“老努“:帮助重汽更MAN

品牌 中国重汽豪沃
进入品牌专区

2016-03-16 09:33:35

  讲中国重汽故事、扬中国制造品牌系列报道之四

  他有欧洲人的严谨,即使是"开个小会",都要穿上西装;他也有中国人的灵活,遇到分歧时,会寻求折中的办法。

  他精通技术,蒙着眼睛也能拆装发动机;他是营销高手,面对电视台的拉脱维亚美女主持人,他送出精美的车模,让主持人转告她开卡车的父亲"试一试这个车,这个车好"。

  他就是弗朗茨·努林格,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不过,他更希望别人喊他"老努",因为这样更显亲切。

央媒走重汽“老努“:帮助重汽更MAN

  努林格参与了中国商用车和中国重汽的发展

  从绿皮车到高铁 他的黄金时代

  今年60岁的努林格,1992年第一次来到中国。也许他自己都没想到,从那以后的20多年,他把自己最年富力强的年华留在了这里

  "我自己都很难理解,这20多年怎么这么快就过去了?仿佛只是5年前的事情。"努林格说,2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既是亲历者又是旁观者的"老努"认为自己很幸运,所以经常与同事分享在中国的经历。

  1983年,中国重汽与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合作,全面引进斯太尔技术。当第一辆国产化斯太尔面市后,双方感到迫切需要质量服务和技术支持。作为项目支持人员,1992年,努林格受斯太尔公司委派来到中国。此前,他去过中东、加拿大、巴基斯坦、泰国等地,但是见多识广的他在中国还是被震撼了。

  "我乘火车从宜昌到武汉出差,绿皮火车足足开了16个小时,车厢内温度高达40摄氏度。与我一起坐车的,除了乘客,还有鸡、鸭、鹅等家禽。"努林格说,尽管如此,他也不后悔:"我只是花了点时间来适应。"

  需要他适应的,还有当时中国的重卡市场。由于理念不同,在那个年代,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重卡,而是基于中卡、加强车体结构开发出来的"重卡"。"所以亟需帮助中国来认识重卡。来到中国后,我主要承担销售和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工作。"他说。

  在此期间,努林格走遍中国,结交了中国朋友,也见证了中国的飞速发展。"从北京到济南,坐高铁只需1.5小时。"更让努林格感慨的还是卡车:"现在高速公路上的卡车,都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

  2014年,又一件让努林格震撼的事情发生了--更准确地说是荣幸--100名外国专家荣获201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并受到李克强总理会见,"老努"位列其中。努林格没想到自己会获奖,所以在去北京领奖时,他"刚开始是拒绝的",因为"我只是做了我的分内工作"。不过在领奖回来后,"老努"很高兴,"觉得自己的工作被认可了"。

  "我是带着夫人去的,不但受到了总理接见,晚宴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出席了。对我来说,这是非常大的礼遇;对我夫人来说,她也被震撼了。"回忆起这次经历,"老努"非常自豪,也很受鼓舞。

  人生重要的20年,努林格参与了中国商用车和中国重汽的发展。这20年,也是努林格的黄金年代。

  从斯太尔到曼 他始终都在

  重汽与斯太尔合作引入的卡车,严格来说是第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重卡,到今天,再看卡车市场,毫不夸张的说,70%的重卡都基于斯太尔技术。2005年4月,国家验收组对斯太尔项目进行验收,对项目取得的成果充分肯定。

  努林格与重汽的缘分并没有结束。2009年,重汽与曼合作,努林格再次被委以重任,担任曼商用车辆企业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并作为曼公司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全程参与项目谈判,积极协调重汽与曼的合作。

  "在我看来,这次合作明智、合理、重要。"从斯太尔到曼,始终都在的努林格自有独到见解:"1995年起,斯太尔公司更倾向于做中轻卡。对重汽来说,在与斯太尔合作20年后能够重新吸纳新的、来自曼这一卡车领军企业的重卡技术,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要意义来自两方面。首先,从中国市场环境看,需要有更大马力、更环保的发动机,用户对驾驶室舒适性也有了更高要求,市场需要更高技术水平的重卡。第二,从中国重汽自身来看,过去以生产工程车为主,面对需求庞大的公路车,重汽亟需调整产品型谱。"引进曼技术产品后,重汽的公路车型谱得以完善。有个很简单的数据,2014年,重汽在重卡行业排第四名,引入曼技术后,重汽又重新回到第二。2015年,对商用车企业来说是很严峻的一年,重卡行业跌幅达30%,而重汽是唯一一个市场份额在提升的企业。"

  不管是斯太尔还是曼,有一个质疑始终无法回避,那就是如何让引进的技术不打折扣。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幽默的"老努"瞬间变得很严肃:"那就从生产一致性和质量确保两方面来说。为什么很多企业能够制造出来出色的样车,批产时却不容易稳定地达到同样的标准?关键在于生产管理。实际情况常常是消化吸收图纸的是技术研发人员,而组织生产的是生产工艺人员,从图纸接收到产品批量面世需要严格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来支撑,所以不论中国重汽还是德国曼公司,双方都对生产一致性高度关注,对每个主要部件和总成都进行了分批次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在质量确保方面,相关生产单位设置了多个"质量控制关口",重汽的各工厂也在逐步实施质量提升管理理念,力求打造高品质的合作产品。"

  努林格说,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服务网络建设。"目前的整车产品已经不是过去简单化机加工作业的结果,涉及更多电子电控系统,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都更为复杂,对服务团队的要求更高,我们不想看到客户到了服务站后服务人员却难以应付的场景,所以对服务人员的培训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斯太尔阶段,有超过1000人次的重汽人被派去奥地利接受培训,同时,大量斯太尔专家来重汽进行频繁的技术支持与交流。在曼阶段,不论是早期谈判还是后期技术开发,同样离不开多轮交流。"与曼的合作涉及整车、车桥、发动机、变速器等,是非常浩大的工程,难度非常高,需要各个团队精诚合作。不得不说,重汽人的学习能力很强,也非常勤奋。中国工作团队的许多优点,值得欧洲团队学习。"

  从斯太尔到曼,尽管身份转换,但努林格一直都在,并帮助重汽实现华丽转型。

央媒走重汽“老努“:帮助重汽更MAN

  既严谨又随和,是努林格的特点

  从国内到海外 他期待走得更远

  时至今日,不管是重汽、曼两家卡车企业,还是努林格本人,付出的努力都已开花结果。项目成功落地,产品获得认可,对于将最美好年华奉献给重卡行业的努林格来说,是最大的安慰。

  "重汽与曼合作的产品已经上市1年多,在国内市场有了非常好的反响。双方团队还在探索,希望在生产一致性、质量稳定性、配件供应和零件支持、售后服务网络等各方面达到非常好的状态,支持产品走得更好更远。"努林格说。

  一句"走得更远",是面对小编提问时,谨慎的努林格给出的最大尺度回答:"我们很看好出口市场。"

  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先把新产品投放在国内市场,在产品可靠性、耐久性经过市场检验后,再逐步推向国际市场。"双方合作的产品已经投放到中国大陆以外,如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但这并不是出口。"努林格介绍说:"目前工作是做合作项目的跟踪调控和实施支持,在生产稳定性、质量提升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努林格不愿说的太多,但不论是他曾周游世界很多国家的经历,还是重汽已经远超其他竞争对手、成为中国重卡出口领军企业,都让人有理由相信,与曼合作后的重汽,会在国际市场上走得更远。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点击关键字阅读相关文章: 文章来源:中国重汽
阅读
收藏 收藏

评论

评论内容最少2字,最多200字
check in
同步到在路上
report

最新多维现场报道

最新活动

品牌视频

用户故事

热门活动
品牌车系用途
推荐品牌
精选车系
说说你的看法 说说你的看法...
join favo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