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的一刻终于到来。各国摒弃争吵和推诿,在“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地球构成紧迫的可能无法逆转的威胁”面前握手言和。法国当地时间12月12日晚,近200个缔约方在长达32页的《巴黎协定》文件上签字,本着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承诺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实现碳排放平衡。
协定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目标为控制气温上升,将全球平均温度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2℃以内,并继续努力、争取把温度升幅限定在1.5℃之内。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表示,“巴黎会议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关键节点,其成果关乎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经过各方不懈努力,巴黎会议达成了一个公平合理、全面平衡、富有雄心、持久有效、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传递出了全球将实现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积极信号。”
《巴黎协定》对全球的影响
《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建章立制”。多位专家认为,这份协定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模式的改变,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中国低碳转型、可持续发展也将发挥推动作用。而相比较以往的气候变化法律文件,此次《巴黎协定》有了更多不同。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全球气候变化新协定为控制全球气温和温室气体排放设定一系列目标。不少环保组织、科研人员和政商界人士认为,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将推动世界转向更为清洁的新能源。
化石燃料或面临终结。《巴黎协定》确定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的目标,并提出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新协定还指出,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标,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不少环保组织和政界、商界人士预计,巴黎协定设立的这些目标将促使全球转向更为清洁的能源,可能预示着“化石燃料时代的终结”。
环保组织350.org主管梅•伯文则说:“这意味着化石燃料时代或将终结。如果不把煤、石油和气体燃料留在地下(不再开采使用),这一协定中确定的目标无法实现。”
实际上,这一转变已经露出苗头:发达国家市场的煤炭价格由于污染防控措施严格等压力,已经暴跌;英国仅存的一些深井煤矿由于太阳能设备日益普及,面临关闭;而美国、德国、中国等不少国家近年可再生能源设备急剧增长。
投资将流向新能源汽车。联合利华公司首席执行官保罗•波尔曼认为,巴黎协定的影响范围“远超各国政府的行动”,将体现在多个行业和层面。“当世界认识到正着手全球经济无碳化这一前所未有的计划时,这种影响在银行、股票交易所、企业董事会和研究中心也将被感受到。”
要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控温和减排目标,除了需要各国政府落实巴黎协定相关承诺,也有赖于企业、消费者、投资者等各方面共同应对。而在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主管汉斯•约阿希姆•舍尔恩胡伯看来,投资者对达成目标尤为关键。
路透社13日援引多方估算报道,实现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变所需资金数以万亿美元计,包括用于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对新能源的补贴等。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鼓励资本市场为此大胆行动起来。他说:“资本市场将成为这一转变的主要推动力。”
《巴黎协定》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环境经济与管理系系主任邹骥认为,对中国而言,加入《巴黎协定》承担相关履约责任,会带来降低污染、减少极端天气、推动产业发展、创造就业等诸多好处。其中他最看好的是,《巴黎协定》释放出的政策信号,可以改变投资者、消费者的行为,推动中国加快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他表示,中国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创新发展路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素质、收入来源都需要转变,转变后才能保持长久持续增长。
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不是限制经济发展,而要促使经济向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转型。
在这方面,中国不仅有明确认识和坚定决心,更有切实行动。比如大规模推广太阳能和风能等技术、减少主要大气污染物、制定节能减排目标、推行新的煤炭资源税等。
经过多管齐下努力,近年来,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中国行动不仅没有止步于此,还进一步将绿色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列为“十三五”时期五大发展理念之一。
无疑,气候协定达成是件好事,但也是一把双刃剑。目前,中国在环保和生态认识水平上还处于极为初步的阶段,国内经济更是面临着持续放缓的压力,各级政府的主要着眼点,仍然在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保障就业民生、增加财政收入上。在环保、减排的压力下,地方政府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发展指标,压缩城市空间。这有一系列的调整工作要做,难度很大。
从产业和企业层面看,原有项目必然要增加生态投资,成本略有增加,但很多不合格竞争者也会被淘汰出清,有利于市场更加健康,助推中国经济的转型。这需要官方与产业层面,做好一系列的制度和改革方面配套工作。只有做好这一切,才“有望”而不是一定能实现减排目标。这是难度不小的工作,有可能成为中国落实气候协定目标、发展绿色经济的“拦路虎”。而一旦国内的节能减排工作进展不顺利、没有到位的话,可以预料,中国在国际上将会非常被动,成为各国指责的目标。国家大力推动的各项重大政策,包括“一带一路”战略,都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尽管存在着上述因素,安邦咨询的研究团队仔细分析了今后的发展趋势后认为,今后中国节能减排的结果会比较明显,有可能做到、做好中国的减排承诺。主要原因在于(1)中国国内对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认识,正在转变,并且接近达成共识。这种速度认识的调整,经过了艰苦的努力,这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2)中国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越来越出现强烈的内生动力,毕竟按原有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因此支持的人会越来越多,得民心者得势,这将成为中国今后政策选择的一个方向。
对于中国商用车行业来说,《巴黎协定》可能更多面临的是挑战与机遇。《巴黎协定》的实施将意味着车辆排放标准的升级速度更快,也更加严格。同时,新能源商用车的发展速度无疑还将进一步加快。
而对于物流行业,随着排放升级,购车成本以及车辆使用成本也将进一步提升。国家政府将进一步推广绿色物流、环保物流,因此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巴黎协定》或许将间接推动中国物流行业的转型与升级。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巴黎协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这将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起点,更将是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的新起点。中国智慧将是对这一探索之路的重要贡献。
新闻链接: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于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北郊的布尔歇展览中心举行,因此也称之为巴黎大会
本次大会目的是促使196个缔约方(195个国家+欧盟)形成统一意见,达成一项普遍适用的协议,并于2020年开始付诸实施。
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应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奥朗德和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主席法比尤斯邀请,赴法国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活动。
在历经13天马拉松式的艰苦谈判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届缔约方会议(COP21)和《京都议定书》第11次缔约方会议(CMP 11)在法国巴黎通过会议成果和《巴黎协议》。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