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十年过去了,悠然回首往事,却又是为了那明天更加美好。
我们是谁?
马云先生曾言,中国快递是个奇迹。这指的是“通达快递”中的每家公司几乎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规模都增长了200-300倍,从而帮助阿里从一家非主流的电商企业变成今天睥睨全球的巨无霸,也就是从2006年每天发出6万个包裹到今天每天超过1亿个包裹,增长逾千倍。
一直以来有个争论,就是电商和快递究竟是谁成就了谁?
作为一个过来人,客观的讲,如果没有淘宝与“通达快递”的合作并迅速产生化学反应,催生出海量包裹的递送需求,从而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进而引起国家层面的关注,是没有可能推动邮政法的修改,最后使得民营快递企业经营合法化的。
当然“投桃报李”的是“通达快递”反过来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力帮助中国的平台电商成就了今天的规模,这不仅限于阿里,还有拼多多和现实中的京东,这背后的数据则是2018年的线上实物零售达到7万亿,占当年GDP的7.8%,同比2017年增加了1.5万亿,占2018年GDP增量部分20%。
同时,“通达快递”也成就自我,在资本市场获得了认可和回报。并随着不带偏见的券商分析师和更多财经媒体的深度剖析和解读,越来越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并且开始激励中国传统物流人士反省自身,并不再妄自菲薄。
我们从哪里来?
“通达快递”一出生就伴随着无休止的批评、嘲笑、责难、蔑视、谩骂、诅咒和围剿,直至今天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单体快递企业及企业群,占据了线上实物零售业务70%的市场份额,这背后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的成功呢?
第一个原因是浙江文化的力量,一种愿意四处为家、锲而不舍、愿赌服输、前赴后继的精神。2006年淘宝开始快速发展,当时顺丰还刚刚在华东拓展区域,而“通达”已经是一个完整覆盖中国主要县级城市的网络,于是淘宝的C2C与网状的“通达”高度耦合,一发而不可收拾。
第二点是契约精神及专业、先进的管理能力,无论什么市场领域都存在着令主体企业深恶痛绝的“串货”行为,类似几家国际快递企业均存在着严重的“快件”贸易,大陆的快件包裹通过第三方进入香港或迪拜等地再进入自身渠道,而这种情形在“通达快递”体系里则是完全行不通的,从而避免了“窝里斗”的情况出现。
第三点是对于自身品牌坚守和维护的决心和勇气,面对全国各地不同的挑战、面对强势客户的压力,情愿放弃市场和业务也从来没有妥协,在网络中流通同一种LOGO的面单,这将是未来市场营销学里最经典的案例。
第四点是创新的组织模式,相对去中心化和依赖规则协议的弱控制模式,避免了通过行政命令执行KPI的强控制模式带来的“人来疯式”的波动和内部冲突,使得组织充满活力并高效自驱。
第五点是拒绝盲目的崇洋媚外,革命性的多分拨体系的搭建,避免了单一中心带来的低效及扩张瓶颈,以中通为例,未来两年广州分拨的规模就可达到孟菲斯的体量,而这只是中通近百个类似中心中较大的一个,也正是如此才能支持中通业务量在过去的十年间增长300倍。
最后是教科书般的金融工具的创造和应用,从最初的众筹众包、到虚拟资产证券化、到有限规模的泡沫化,然后是资本市场的标准融资并实现IPO,进而获得更多的融资工具和手段,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我们要去哪里?
从宏观上看,2018年我国社会零售总额为38万亿,占GDP的比重约为42%,一般西方发达国家这个比例约为60-70%,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
按照动态计算我国GDP在未来3-5年还能维持在6以上的增长,因此,线上实物零售的渗透率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不远的未来,快递市场的规模在今天的基础上可以再翻一番,这对于“通达快递”来讲是最大的利好。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就是如何建设好自己的能力,来承接这个历史赋予的机会和使命。
从微观上讲,2018年甚嚣尘上的新零售到了19年已经是满地鸡毛了,前置仓这种降低供应链效率和增加库存成本的背后是鼓吹者的自利需求,最终还是要回归零售业的本质,就是价格敏感度永远是用户绝对的选择,烧钱买流量已经被证明无效,市场重新回归理性。
时间敏感度高的需求客观上存在,但这是个小众市场,计划性消费的比例是远高于随机性的消费,背后的逻辑就是价格敏感度与时间敏感度永远是是“跷跷板”,这是供应链成本决定的,首富们喝的红酒也是集采的。
产业带在物理上的自然分布是客观存在,订单化生产及一点发全国一定是未来零售供应链的主流模式,而只有“通达快递”才有能力承担这项任务,这一点随着市场信息的透明度越来越高,开始普遍被认同和响应。
未来可以预计的是——
制造业开始物理上向物流业靠拢,“通达快递”的多分拨模式正好响应了这种市场的需求;
零售业由于自建物流成本的劣势会逐步放弃所谓的“道德优势”转而更加务实,同时主动配合主流物流企业的运营模式,专注于自身的销售业务,从而实现整个社会成本的优化,最终消费者将成为最后的赢家。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