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一天早上,运输人李书民路过家乡河北魏县,给爱车换了条轮胎,又加了点油便再次出发,最终也没顾得上回家一趟。算上这一天,他已经四十多天没有在家睡上一个囫囵觉了,只是偶尔回去匆匆看一眼家人。
李书民(中)和他的家人
“这几个月是缅甸西瓜出口的旺季,我得抓紧时间多挣点养老钱。”李书民的语气中透着一些无奈。
吃肉的诱惑催生出“铁人”
李书民出生于1971年,对于他们那代人来说,跑运输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职业。“小时候物资匮乏,只有重大节庆时才能吃上一口肉。听大人们说,开卡车的人顿顿都有肉吃,所以我励志要做一名运输人。”李书民回忆道。
入行第一年,李书民和别人合伙买了辆尖头车,拉沙子往返于邢台和濮阳,偶尔去山西拉趟煤。他平均每趟挣300多元,没有过路费,200L一桶的柴油才98元,一个月能挣1000-2000元。在一盘炒肉只要一块钱的年代,李书民的这份收入非常可观。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物资流通需求越来越大。李书民买了辆解放141,开始跑长途,从家乡往返于温州、广州等沿海城市之间,情况好的时候,每个月能赚10000多元。
虽然收入很多,但跑长途是个非常辛苦的差事。李书民是家乡第一个跑长途的人,还因此得了一个“铁人”的绰号。
他说:“那时候路难走,卡车速度慢还没有卧铺。跑个长途来回半个月,困了就只能坐着眯一会,夏天一边被蚊虫咬还一边被太阳暴晒。路上餐馆很少,经常吃泡面吃到反胃。”
90年代末期,李书民买了辆一汽解放生产的中吨位平头载货车,也就是老司机口中的六平柴。“那是我买的第一辆带卧铺的卡车,刚拿到车就躺到卧铺上去了,心情像过年似的,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李书民说道。
非黄金时代也要坚守
21世纪初在李书民记忆中是个体运输人的黄金时代。“当时市场上货多车少,运价高,我和朋友合伙成立了一个小车队,每月平均收入三万多元。那几年,很多同行家里都盖起了新房,买了小轿车。”
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进步,物流行业开始朝着集约化发展,到了最近几年,运价也越来越低,单打独斗愈发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李书民说:“现在拉30多吨货跑一趟北京运费在一万八千元左右,和十年前差不多,但物价水平早已经翻倍了。”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个体户进入物流公司就业或干脆选择转行,但李书民一直省吃俭用,坚持单干。他说:“自由自在半辈子了,不想到老了给自己套上枷锁,而且我从业多年攒下了许多老客户,放弃了太可惜。”
峥嵘岁月 解放相陪
1991年入行至今,解放卡车就像李书民的老朋友一样。“上世纪80年代,我学驾照那会儿用的还是‘雷锋叔叔’开过的那款解放CA10,95马力,时速50多公里,在当时是稀罕物件,现在都成古董了。”李书民回忆道。
驾照学成后,李书民购买的第一辆卡车是解放141,随后他相继拥有过解放142、六平柴、九平柴、青岛解放俊威、解放奥威、青岛解放先达威2010版等,还有目前正在使用的解放J6领航版车型。
他说:“我已经记不清楚买过多少辆解放车了,这个品牌陪伴了我职业生涯的每一个阶段。”
从业近30年,李书民亲历了我国运输行业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共和国卡车长子由蹒跚学步蜕变成参天大树。“从马力最大不过100左右、只能拉十几吨的尖头车,到突破500马力的J6领航版,解放卡车在任何时期都称得上是国产重卡的领先者。”李书民说道。
半生都是运输人
从青春飞扬到年近半百,李书民把他的大半生都献给了运输行业,2003年,他被确诊为肝脏纤维化,在病床上躺了好几年,期间他一边接受治疗,一边料理着自己的小车队。身体刚刚好转,他便立马恢复了走南闯北的生活。他说:“工作和事业能让我更坚强地面对病痛。”
有一次,李书民独自一人去缅甸密支那拉香蕉,回程的路上暴雨引发山洪,一米多深的湍急水流淹没了他的必经之路。异国他乡、求助无门,他硬着头皮凭记忆和经验准确的找到出路、脱离险境。
一路走来,李书民经历了许多惊魂时刻,但从没想过放弃。对他而言,车轮上四海为家的奔波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他说:“退休以后我想买辆房车,带着老伴游遍中国。”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