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身居一线,微信等互联网传播技术方兴未艾时,有所谓的某省市级公共信息平台,提供最基本的企业(友好企业)分类信息更新服务,这类平台分收费或者不收费,看政策补贴多少,更多的是整合小微物流企业的平台。
曾几何时,一大把的物流科技类公司,个个做平台颠覆众生,高大上的很,现如今没有那么喧嚣?可能只是换了个套路!热度不够?可以换个说法!比如移动互联网+海量大数据+产业供应链+融资租赁+C/B2F/M/B+平台等等。
现在我们主要聚焦公路货运行业,以运为主,仓为辅的视角,来理一理面向零担整车专线群体的平台模式以及所依托的巨大市场。
平台模式之争背后的行业现实
眼球经济与行业现状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严重过剩,这里指的“眼球经济”,好比地方政府的某些政绩工程一样,具备吸引眼球的“亮点”来达到经济目的的效果!
对专线而言,无非集运分配,所谓周边生态圈子,无须过度包装。
明明就是个TMS软件嘛,明明就是个GPS啊,明明就是个ETC油卡嘛,明明就是拿对方应收资产做抵押嘛,明明就是国家政策能开个抵扣发票嘛,明明就是关系好点,接了一些某邦、某能的网点货,临时叫车系统啊,怎么都说的跟山姆大叔的罗宾逊似的!模式故事套路漫天飞舞,跟传统的大三方有啥区别??
对了,他们倒是做了物流人想做的科技物流,成功抓住了草根物流人和投资人心灵感官上的注意力,从而创造社会经济效应!
资本力量下的阶层洗牌
这个小标题,缘于微信热文:《中国正在面临阶层洗牌》,讲的是老中产即将被剥削,同理专线行业也分“三六九等”,大三方、精品专线、厂家物流、专线网络、卖货的、调车的,谁又是即将或正在被洗牌的阶层呢?
从生存环境来看,有在国家扶持的物流园和新兴的综合物流港,有的企业年年搬迁,没有固定经营和良好的场所,发货承运能力同质化,网络单一,人才普遍流失严重,应该来说大多数的中小微企业还是处于草根阶层。
表面来看,是货量的集约需要,直达成本的需要,专线物流正大规模的经历整合,一方面是大的电商物流企业跨界而来,推出普运、冷运、金融系列产品,一方面小霸王们要么抱团联合要么走出去,挥手布局,作深网络路由等。
你看看,最新出炉的中国零担30强,多少新鲜名单,反观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即便经营20年的品牌独立专线哪个不在日思夜想的如何更好的降低成本,加强竞争力。
想多加几辆车吧,还得考量车商的支持力度和固定客户的考核和回款;单边线路的、货源结构零散的、关系没那么好的小微专线则更加是如履薄冰,算计过日。
以上种种,拨开表象,真正在主导的还真不是一些创业型的明星公司和行业协会、媒体,背后真正在推动市场规模化的是资本,资本金融的力量是巨大的。
对于扑面而来的物流黄金十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行业整合空间确实巨大,细分市场动则千亿规模,具备充分的货币流动性空间,后期ABS证券化基础亦越发完善,那如何将这些散乱错配的资源如何聚合在一起呢?
那自然就有人想到做平台,最早打着物流淘宝平台的很多,可能是因为阿里B2C电商模式以及滴滴打车的成功,出来很多车货平台(对于平台本身是否需要参与交易,行业还有争议),照搬模式,疯狂地推补贴,BP满天飞。
当然其中也不乏有掌握全国最多社会运力资源的,这点得承认,前提得有地方政府和背后产品金融方的有利支撑啊!但有了此基础又直接跳过信息部对接厂家,还是干着杀鸡取卵,卸磨杀驴得活。
在中国做资源整合,除了民企,千万不能忽视国家队啊!比如铁总,万一哪天大象能起舞得时候,蚂蚁们就别在舞台上蹦跶啦。
平台赚钱的本质与现实
上一块,讲到资本的力量以及平台的能耐,从宏观上来说,平台的资本价值无非承载流动性,那什么是流动性?
好比一个水池,无论天热天冷,既需要水龙头也需要具备流通功能的池子和管道,最后你还得有施肥的地方,所以不管这个符号是从上到下,还是从外到内,既然存在,就有它合理的一面。
微观层面,平台们的赢利方式方法很多,像前面说的什么海量大数据啊供应链金融啊,其实行业呆过3年以上的都知道,八仙过海,无非用的豪华包装术,解开包装袋,赚钱的东西就出来了。
举个典型代表——运力互联网平台,开始跟实体玩大车队的抢生意了,几轮招标会下来开始“打情骂俏”,其实是两种思维和基因。
一种是:我依托小黄牛可以调动社会一大票(海量)运力,各种基于过程控制的系统、KPI,风头正劲(其实类似的平台,风险还是挺大的,金税三期开始严格执行)。
还有一种是:我有的你没有,你有的我也有,你做的模式其实我早也是这么玩?有意思吧!反正还能赚钱!也许这就是目前所谓的物流科技和科技物流吧!
其实可以举不少例子出来,但是觉得没必要,都是围绕着ETC、保险、油、调车、是否垫付/担保,是否信用化,利息多少,有啥用,如何量化风险控制,如何做决策模型(说的好听就是都想做物流互联网的高速公路,总不能说获取运力目的是想跟司机谈恋爱吧),这些东西本身展开可以说很多,但是真的没必要!
因为千变万幻不离其宗,同时硬件和主营业务免费的时代早已经到了,运输服务是否也如此呢?
其实很讨厌某些专家说什么物流啊供应链啊没你想的那么简单,不仅仅是A-B点,还得考虑商业环境、经济环境,销售环境,还有叉车、装卸等等,实操本来只是局部经验,却不小心拿来当作了装B的资本。
在我认为,现实社会中,并没有足够扁平的社会层级和经济组织流程,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存在,反过来是证明了分包的存在是商业本质也是现状,只是换了一种协同的、连接的关系和方式。
有人说互联网和补贴使得小黄牛们的经营道场变了,还分批发、零售货和车的,以后它们怎么办?
我觉得是杞人忧天了,纵观各行各业发展历程,小的优质的中间商简称优质小B在不同阶段和条件下一定会有它依附的载体,事实证明也在这么发展着。
再者,物流这整个庞杂的产业,万亿奶酪,确实看着甜,现在也到了上下左右都重视的时刻,不管是基于社会功能协调、区域经济政策调节还是新的消费渠道变革,作为资金、资本符号的流动性的释放载体本身应该也是义不容迟,也是刻不容缓的,但如何去实现呢?
物流雷布斯(累不死)们的现实赚钱哲学,插入”供应链服务”,解决供给侧升级?
承上所述,物流平台们赚钱的方式都那么平庸?不能完全那么说啊,做为创新平台的老前辈们,真的很拼,拼的程度和高度远超你我想象,物流+科技界也是有乔布斯和马克索隆的。
简约高效的风格,真正的专注专精情怀,自成一派的文化理念,也贡献了非常棒能牵手世界的产品,比如听说上海某创11g的扫描戒指,对,是戒指!
还有一位细分行业的大咖,本人也越发崇拜的那位雷布斯,人称老兵,立志成为顶尖的专业的数据公司,把有效结构化的数据连接在一起作为资产,这是趋势也需要很强的定力和判断力!说到这,你觉得有哲学吗,有高大上的供应链服务吗?其实不重要了。
就赚钱而言,我们真得学学南方小生意人,无非买卖,无非价值互换,甭去管什么解决方案什么全方位项目支撑,别搞得那么甲乙朦胧,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又不是国企。
当然有人就会说了,你懂个锤子啊,我们那是商业模式,后面赢利的点太多了。
我想回答:是啊!确实很多,但是你能走到那一步吗?又或者,那个人一定是你吗?凭什么?情怀还是勇气还是所谓的文化驱动力?刨除这些想当然,我觉着那时候,物流平凡从业者的幸福小康日子才真正到来了。
行业的催化剂:平台间的数据之争
大数据的本质与现实
菜鸟和顺丰关于快递柜子的数据“隐私”之争,并从舆论和格局上形成了旗帜鲜明的俩派。
作为吃瓜群众,我是觉得这本质上其实是属于我们消费者自己的行为大数据,因为bigdate技术的存在,因为买卖关系的存在,让记录且积累在底层的消费数据能较好的得到挖掘分析,最终能够给想做商业变现的平台方得到决策依据,仅此而已。
其余什么这个云那个云的,跟你有半毛钱关系??
就物流平台而言,分不同情况,不管是拿货为王倒三角型打通业务、资金信息数据流的大咖平台,还是直接干车货匹配还是硬软件销售的服务运营商(除了地推、研发其余真是轻资产),最终就数据的获取途径和本质意义都是差不多的。
企业层面的数据及其利用价值和安全性才是真正值的我们去关注和深入思考的问题,就目前而言,我们首要的前提是让数据产生价值,好比一家其实运营还不错的成长型专线想要获得某笔融资,那首先您得规范化贵司的数据资产吧!
当然现实和理想总有差距,于是就产生了很多呆坏账!
“共享经济”下“物流平台”的本质与现实
观点:所谓去中心化,简单说就是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某个频段的中心焦点,这是所谓共享。
喧嚣的“分时租赁”只是一种表象,适合中国环境的结构化共享是有其实现的底层基础的。
基于行业进步的角度,我们来辨别平台们的“真假美猴王”,其实是没多大意思。
最为重要的是,我们中小微物流专线企业,老板和老板娘以及高管们的自身思维理应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才是我们真正最大的进步,行业才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产业的集中是必然的,聚合订单,聚合网络,聚合经济,分而合,合而分,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传统智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