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物流行业很多仍处在亏损状态的专线还在苦苦寻觅走出困境的良策但不知从何下手。鉴于此,本篇文章,对那些盈利一般、亏损的专线说几句话,支支招,希望有所帮助。
先比较一下盈利一般、亏损的专线和盈利好的专线的共同点和区别:
共同点:
找货、找车、发货流程都是一样的,付出的时间、精力、辛苦都是一样的,固定成本都是一样的,物流的环境都是一样的,赚钱的欲望都是一样的。
区别点:
线路短,线路单一,规模小;同线路专线多,拼低价,恶性竞争;夫妻店家庭店,管理不规范;使用车辆承载吨位容积小,每天只有一班,甚至有时一天还发不起车;不做往返;单程线自己做落货分流;从不做广告或很少广告。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里除了线路短小是自己在当初线路规划时导致的先天不足,不好改变外,其它都是可以立即改变的。只要改变,专线的命运就会转变,如何转变?本文在前文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给出三点建议。
要拥抱互联网
物流与互联网的结合潜力巨大、机会很多,特别是专线与互联网的结合更是一块很大的尚未开垦的金矿。如何拥抱?
1、拥有
如果要自己组建团队去开发一款互联网产品,就要占有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选择产品的方向,要投入过大的研发、拓展市场的资金,要通过很长一段时间不断试错积攒经验,况且最后成功率还比较低。实力大的公司可以尝试下。但大多数专线公司普遍体量较小,通过自我拥有方式去拥抱互联网是比较困难的。
2、借力
优势互补,借船出海,和互联网平台、互联网工具合作,既能实现自己的互联网+物流的梦想,又能减少弯路走一条拥抱互联网的捷径。这就要首先寻找到这类公司,用自己的的优势、思路,与这些公司交流沟通,寻找合作点。目前这类公司是很多的,仅物流网络公司就有卡行、商桥、金兔。
3、使用
也属于借力的一种,这里突出功能的使用,有需求就使用一下。如目前的平台型互联网公司,中国物通网、运满满、货车帮等。
其实,拥抱互联网就是这么简单!
要转变运营模式
专线的运营可分为前端、中端、末端三个环节。前端是组织货源、组配装车;中端是干线运输;末端是分流配送。很多专线一直壮大不了的原因,就是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平衡分配了时间、精力、资金投入、管理等,没有把握重点。只有调整、转变运营模式,方能快人一步。
要把主要的时间、精力、资金投入到前端的组织货源和组配装车上来,将干线运输、末端配送外包。
1、前端是核心,自己亲自做
能做好货源的组织和组配装车,专线就算大功告成了。专线取得货源的基本做法是:一要依托长期合作的三方客户,二要通过品牌宣传不断增加临时新的用户,继而发展为稳定客户。
目前形势下,除了继续坚持这两种正确的做法外,要做好准备,有思想上的认识,未来的专线一定是融合了三方功能的专线。
2、中端与车队合作
我们看到了大车队的出现就是为专线解决干线外包问题的,如天地汇的卡航、志鸿车队。未来的车队会越来越多,事实上很多专线也已经越来越把这些外包了。
3、末端外包给落地配公司
对于不能往返对开班车的专线,就要把落货分流业务外包出去。落地配的出现就是为解决专线末端分流问题的。希望找保证资金安全、服务质量过硬的落地配公司帮助完成末端落货分流工作。
要深耕一条线路
深耕一条线路,就是要集约化经营,把这条线路做精、做细,成为该线路的精品。
1、质上提升
服务质量包括时效性、货物安全、资金安全、回单完整与及时、服务态度等方面。要有一套符合客户需求的标准。有标准,就是你对客户的承诺;能执行好这些标准,就是兑现了你的承诺。服务质量保证了,就有了信誉,就能赢得客户。
2、量上突破
要盈利,一要增加收入,二要降低成本,为此就要多发车次,原来每天发1车能增加到2车,让规模提升;要改小车为大车装载,原来2小车才装下的货,降为1大车,降低单位成本,增加单车利润。
要能做到这些的前提,就是要增加货量,那么货量从哪里来呢?
除了服务质量的提升带来客户增加、货量增加外,另一主要方面就是善于宣传、广告,让潜在的货主知道你,与你接触,与你合作。很多专线有一个成本误区,总在广告方面予以精打细算,殊不知你是节约了一些开支,却放弃了一些发展的机会,古人云:财紧则志疏,所以广告投入上面、品牌宣传方面,千万不能节约,否则你的公司只有越做越小。
当然,在宣传方面我们也不能盲目地投入,要考虑性价比。老牌物流信息平台中国物通网提出物流企业“业务信息化”的概念,把专线的线路和网点搬上互联网,利用互联网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宣传费用低的特点,实现低成本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有效地借助互联网平台来进行宣传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
今天本文分析的三点建议和上篇好专线的三个经验,高度提炼出来,就是四个字——思维转变。只要专线稍稍改变一下思维的视角,自我变革,本来的优质专线会更加优秀,本来盈利一般、亏损的专线将走出困境,走向优秀,实现大幅盈利。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