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62条第七款规定:司机连续驾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休息不足20分钟,属于疲劳驾驶。这项本为保障安全的法规,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争议。
运输人网记者通过多方采访发现,政策初衷与现实间的存在落差,让运输人面临着罚款的压力,可能造成安全风险。
运输人的罚款焦虑
“交警经常在大货车后面蹲守,你一停车他们就冒出来了!”哈尔滨运输人王大姐讲述亲身经历。
王大姐认为,这两年中年货车司机猝死事件增多,根源在于罚款压力,让一部分人被动疲劳驾驶:“货主催得急,交警查得严,两个司机轮班都顶不住。我们到时间也想休息,但进服务区就可能被罚,谁敢停?最后全在路上硬扛,反而更危险!”
运输人反馈,湖南、河北等地服务区检查非常严,有司机因停车未熄火被北斗系统判定“无效休息”,罚款200元扣3分。广东、新疆存在夜间突击查车、调取行车数据精确到秒处罚的情况。
为了满足法规要求,开3个半小时就进服务区成为行业共识,但堵车或服务区没位置时,根本没法按时休息。安徽运输人周大哥坦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时,只能硬着头皮开,赌一把不被抓。”他在德州服务区被交警扫描驾驶时长后,因超时驾驶直接被罚。
北斗系统的执行难题
行车记录仪与北斗系统本是监管利器,却因判定规则过于机械引发运输人困扰。
根据现行规定,车辆停车未熄火即视为行驶状态,休息时间不计入强制休息的20分钟。这一规定未考虑实际需求:夏季需开空调、冬季要取暖、临时挪车等必要操作都可能被算违规。
河南的个体运输人冯师傅说:“在服务区休息被叫醒挪车,车辆一启动就要重新计算休息时间。”他还遇到堵车停车20分钟,却被系统判定“已完成休息”的异常情况。
从事中港运输的李师傅指出:“双驾的司机换班时没有彻底熄火,系统也会判定为单人驾驶。货主催得急,司机赶时间,只能掐点休息。这样机械操作导致接班司机休息不足,反而更危险。”
另有运输人反映,北斗系统存在数据更新延迟导致的误判情况:“明明已经完全熄火休息足够,但是交警查的时候,还没有更新信息。”
“以人为本”的解法
面对争议,从业者们根据真实场景与自身需求提出多维解决方案。
有运输人在网上呼吁,执法应加强安全教育,对首次违规司机用培训代替罚款,同时严惩恶意违规者,并要求升级北斗系统识别能力,区分必要启动和实际驾驶状态,建立申诉渠道。
驾驶培训师臧俊提议调整驾驶时限,将连续驾驶延长至5-6小时,对应增加休息时间到40-60分钟,让司机根据状态灵活安排行车。
安徽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运输人谢琳强调推进“司机之家”建设,保障运输人基本生活需求,更安全、更安心地行驶在路上。
黑龙江运输人祁树国直指痛点:“希望服务区能够新增更多停车位,开放给大车。”
广东的运输人李师傅提到,运输企业也应当做出努力,推广甩挂运输模式,通过增加挂车和司机配置提升效率。
广州某危险品运输车队长徐州则举例:“危险品运输一般三小时休息一次,时限内不能到达服务区的情况下,可以报备到广州市交通管理局。”
国际经验值得参考
国际经验表明,各国对疲劳驾驶的管理有两点共性:严格标准与人性关怀。欧美日韩等国普遍细化时间限制,除单次驾驶时长外,多数国家设置每日/每周累计驾驶上限,并规定强制休息时间。
同时建立责任追溯机制。日本实行三方连带责任制,当司机超时驾驶时,货主因不合理送货时限、运输公司因违规排班需共同担责。德国则规定运输企业一年内违规三次将直接吊销运营资质。
技术监管层面,美国通过强制安装电子日志设备(ELD),实时采集车辆位置、发动机状态等20多项数据,使得判定更加精准。欧盟测试使用方向盘握力传感器、驾驶员眨眼频率监测器等体征监测设备,证明精准监管需打破“唯时长论”。
这些实践证明,疲劳驾驶管理需要平衡多个要素:规则要具体可行,技术要精准监测,执法要严格但人性化,才能打破“越罚越累,越累越险”的循环。毕竟所有措施的根本目的都是减少交通事故,保障道路安全。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