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3年的重卡市场,可以发现我国重卡累计出口了27.6万辆,同比增长58%,占到市场总销量的30.3%,成为国内重卡销量增长的重要力量。但进入2024年,重卡出口能否继续辉煌?
在中国重汽2024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谭旭光提出了一个观点:“2024年的国际市场可能会出现动能下降的趋势。”这一预测意味着全球市场对重卡的需求可能会减少。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市场对中国重卡进口的依赖度下降可能会尤为显著。
欧卡退出后的显著机遇
2023年,在俄罗斯卡车销量TOP10中,中国重卡品牌表现出色,占据了其中的7个席位。在俄罗斯卡车市场总量达到14.4万辆的背景下,中国品牌销量高达8.2万辆,市场份额约为57%,凸显了中国重卡在俄罗斯市场的强劲竞争力。
这一年里,中国的各大重卡品牌在俄罗斯积极推动了经销网络的建设。截至今年2月中旬,俄罗斯卡车经销商的总数已经达到了1800家,与2023年同期的1037家相比,同比增长了73%。其中,增长较多的品牌包括汕德卡(新增247家),豪沃(新增126家),东风(新增80家),陕汽(新增56家)等。
同时,一些重卡品牌也正加速本土化生产组装的步伐。上汽红岩与俄罗斯米阿斯的AMT NV工厂展开合作进行本土生产。东风柳汽乘龙则与俄罗斯的自有品牌AMO展开合作,在位于俄罗斯卡卢加的原沃尔沃工厂进行生产。此外,三一重工也正在积极与俄罗斯科米政府交涉,规划在当地建设卡车工厂。
整体来看,由于欧洲卡车品牌的全面退出,为中国重卡进口俄罗斯市场提供了机遇,实现了销量的迅速暴涨。但这一机遇市场,随着俄罗斯的政策变化或许要发生改变。
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
自去年9月份起,受到报废税增加、汇率波动以及关键利率上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进口卡车数量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与此同时,俄罗斯的本土重卡品牌开始加大生产力度,以满足市场需求。
俄罗斯本土的重卡领军品牌KAMAZ表示,2024年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扩大产能,争取达成4.5万辆的产量目标。这一举措旨在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在与中国重卡的竞争中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俄罗斯政府为了限制中国重卡进入其市场,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工贸部先后5次发布文件,对中国重卡加征关税,意图减缓中国重卡进入俄罗斯市场的步伐,以及降低对俄罗斯汽车市场的渗透力度。
自今年4月1日起,俄罗斯禁止中国产汽车的平行进口,这意味着此前俄罗斯在法律层面对中国货物准入进口领域的放宽政策将不再执行。因此,现在中国的重卡品牌如果想要在俄罗斯市场进行销售,就必须先通过进口汽车的OTTC认证,这无疑增加了进口流程的复杂性和成本。
根据规定,进口中国汽车需要遵守严格的规则和程序,包括被动安全测试和认证,这些过程可能需要长达6个月的时间。此外,许可证将针对特定的生产设施,这意味着不同工厂生产的不同车型的进口程序将变得异常复杂。
内外功齐练是出路
鉴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政策调整的冲击,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如何能够长期融入市场,而不仅仅是抓住短暂的“机遇市场”。
前段时间在俄罗斯被大批量召回的某品牌中国重卡,因其搭载的车载紧急呼叫装置(UVEOS),不完全符合海关联盟技术法规《关于轮式车辆安全》(TR CU 018/2011)的要求。
在中国市场,该品牌的一线销售人员深入用户需求和用车场景,并针对不同细分场景所做的定制化,都是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所在。而到了俄罗斯市场,这一优势却被大幅削弱。
因此,本土化是相当重要的。首先,当地的经销商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并迅速调整经营策略,还要加强沟通反馈,才能及时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重卡品牌也可以借鉴欧美卡车品牌成功出口并实现本土化的经验,与当地的工厂、品牌展开合作,通过本土化的生产组装,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
同时,中国重卡品牌也需要注重基本功的修炼,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进步,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以建立起良好的用户口碑和高端的企业形象。在出口市场的长期良好表现,还能反哺国内市场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高端用户,更好地守住基本盘。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