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富》杂志公布世界500强企业。其中,德国邮政敦豪(DHL)、联合包裹(UPS)、联邦快递(FedEx)三家快递企业上榜,2018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50亿美元、718.6亿美元、654.5亿美元,利润分别为24.5亿美元、47.9亿美元、45.7亿美元。
三大快递巨头排名分别为第124位、第132位、第152位,其中德国邮政敦豪下滑5位、联合包裹和联邦快递分别上涨6位和3位。
小编梳理发现,世界500强的门槛是24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00亿元。而中国快递领军企业顺丰2018年营业收入为909亿元、利润为45.6亿元。由此可见,顺丰与世界500强的仍有较大差距。那么,这个差距何时才能缩小?中国快递企业距离世界500强还有多远?
业内专家表示,希望与问题并存。快递专家赵小敏表示,顺丰国际机场投入使用后,顺丰进入世界500强的可能性比较大。国邮智库专家邵钟林则较为谨慎:“中国快递企业要想跻身实际500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要解决至少三方面问题。”
国际业务亟待突破
邵忠林认为,中国快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能够迈过“248亿美元”这个门槛。问题的钥匙在于国际业务的拓展。
“国际快递业务能够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收入。”邵钟林说,去年我国国际快递业务量占比大约为2.2%,收入占比为9.7%,这说明国际快递的价格远远高于国内快递。
从业务收入来看,2018年国际三大快递巨头中营收最低的是FedEx,为65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500亿元,而中国快递业整体市场规模为6000亿元左右。仅靠中国市场,营业收入市占率要达到28.3%才有可能踏进500强门槛,市占率达到75%才能与FedEx分庭抗礼。“我国快递企业必须要加快国际化进程。”赵小敏说。
目前,顺丰、中通、圆通、申通、百世、韵达等企业均逐步走向国外,或收购当地优质企业,或开通国际航线,或建立海外仓,或与当地企业合作,或在美国上市,服务能力和品牌知名度有了较大提升。
不过,我国快递企业国际服务能力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小编通过查阅UPS与DHL今年一季度财报发现,国际业务占比分别为20.2%、31.2%,而顺丰2018年国际业务收入为26.3亿元,同比增长28.7%,占营业收入的2.9%。
整体来说,顺丰的国际业务在国内企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其他企业的国际业务占比相对更低。以圆通来说,除去收购先达的业务外,其自身国际业务占比只有0.8%。
赵小敏指出,我国企业走出去或者外国企业走进来,需要大量的寄递业务,但广泛使用国内品牌快递企业的并不多。国内快递企业的国际业务,仍旧聚焦在电商领域,即跨境电商。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FedEx与华为事件从一个侧面说明,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快递企业中,没有更好的替代者。
对于如何更好、更快地走出去,中国物流协会副秘书长刘建新建议,国外快递企业走出去,主要是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或者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来完成。例如UPS、DHL在进入中国之初,都是采用与中国外运合作的方式,直至今天DHL仍旧与中国外运合作。
可喜的是,顺丰、圆通等企业也在收购在国外具备完善网络的物流企业来拓展网络。例如顺丰收购美国公司Flexport、圆通收购先达。“国外网络的搭建、基础设施的建设、法律与市场的融合,都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耕耘过程。”刘建新说。
赵小敏则认为,强强联合或许是更适合中国快递企业发力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
产品结构尚需调整
除了加速走出去,国内快递企业也需要调整自己的内部产品结构,增强议价权。
在国内快递市场,电商件贡献了七成以上份额,这在推动快递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埋下了巨大隐患——高度集中的货源,使快递行业失去了议价能力。
日前,本报小编调查发现,义乌每件快递的价格普遍在1.5元以内,甚至达到1.2元,严重背离实际运营成本。就连以商务件为主的顺丰,价格也有所松动。国家邮政局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快递业务平均单价为12.2元,同比下降1.6%。而UPS今年一季报显示,其美国国内快递均价为10美元左右,约合68元人民币。
“在北京,从东单到西单的地铁价格,都比1件快件的价格高。”邵钟林表示,目前国内快递业务主要是低端电商件,占比畸高,且价格战已经使其无利可图。“电商增速在下降,新型物流模式在冲击,如果都以这种价格揽件,即便是世界第一的业务量,也难以造就世界500强。”
虽然国内快递企业已经开始积极拓展新业务,并各自组建了不同的业务板块。但快递业务板块依然占据了绝对优势。2018年顺丰时效快件、经济快件、快运、冷运、国际、同城、其他业务占比分变为58.7%、22.4%、8.9%、4.5%、2.9%、1%、1.4%。百世快递、快运、供应链、店家、其他业务占比为63.3%、14.7%、7.2%、10.2%、4.4%。在通达系企业方面,韵达收入的87%、圆通收入的83%来自国内快递业务,这其中以电商件占绝对统治地位;申通170亿元的收入中,1.2%来自冷链、仓储等方面,其余均来自快递业务。
再看国际三大巨头的业务结构。以DHL为例,其五大业务板块国内邮政和电商包裹占21.4%、DHL电商占6.5%、DHL快递占26%、全球货运代理和运输占24.7%、供应链占21.4%。UPS国内、国际、供应链业务占比分别为61.1%、20.2%、18.7%。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国际企业的业务结构占比较为均衡,抗风险能力较强。也只有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在与电商的竞合中占据优势,从而扭转部分快递价格严重低于成本运行的局面。
而对于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国家邮政局在2014年提出了要推动快递业从“1+1”向“1+3”拓展。可喜的是,快递企业普遍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正向这个方面发展。就在前不久国家邮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军胜提出了“两进一出”(进厂、进村、出海)的新目标,为行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治理体系需要提升
加盟制推动了快递业快速发展,但这种体制也存在一定弊端。目前中国快递业务市场规模在6000亿元左右,而有经营许可的法人的企业达到数万家,例如申通有加盟商2200多个、韵达有加盟商3400多个。也就是说,6000亿元的市场规模由数万家企业瓜分,因此很难形成规模优势。
邵钟林说,并不是说加盟体制下不会产生超强企业集团,而是需要改善这种体制下的公司治理结构。
以总部来说,企业上市以后的规划以及投资路径还不够成熟。企业上市后,很多资金投向理财产品,虽然短期内见到收益,但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资本应投向需聚焦快递主营业务,切勿本末倒置。“投资要围绕快递主业,产生1+1>2的结果,促进快递业长尾发展。”邵钟林说。
从总部与加盟商的关系治理来看,加盟企业谋求的是网内独立法人间的公平交易,需要进一步完善网内公平公正交易,而目前总部与加盟商之间的不对等现象越来越明显。同时,快递企业总部应当允许基层网点资源再整合,通过资本纽带联合成立共配公司,提升末端的配送能力、节省升本。同时,鉴于加盟商都是自行开发业务,其议价能力、技术水平、经济实力等方面都较为弱小,总部要不断扶持才能提高服务能力。
赵小敏则认为,快递企业要不断为大型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而不仅是提供寄递服务,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实力。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