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2月25日,康藏公路(1955年改为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同时通车拉萨。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交通的旧历史,开创了西藏公路交通事业的新篇章。从此,西藏的公路交通事业迈开了矫健的步伐,向前发展。
今年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4周年。2015年的8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时至今日,64年前“两路”通车的影像记忆,依旧燃烧着让人热血沸腾的力量;开山劈路的“老西藏精神”早已融入了公路人的血液,化为影响中国公路事业半个多世纪的精神坐标。自1950年修建伊始,至1954年底建成通车,11万筑路军民创造了筑路史上的奇迹。时光流逝,我们翻开泛黄的老照片,重看60年前雪域路上的记忆,那些英雄足迹依旧清晰……
解放前,西藏全区12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没有一条现代意义的公路。当地人民普遍采用的还是“唐蕃古道人背畜驮,栈道流索独木桥”的原始运输方式。
1951年8月10日,西北军区进藏部队(十八军独立支队)从兰州乘汽车到柴达木盆地东南边缘的香日德后,由于不通公路,运输物资只能靠骆驼队,雪域高原上遍撒驼铃声。这支特殊的运输队,为川藏、青藏两条路的修建做出了重大贡献。
率领18军一边作战一边修筑川藏公路的张国华将军
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将军
1951年,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政委穰明德率领技术人员勘察线路
同官兵一起修筑川藏公路的穰明德将军
1953年,川藏公路巴河桥梁架通后的欢呼场面。
1954年,青藏公路修建负责人慕生忠(左二)向牧民群众了解情况
由于地质条件恶劣、没有现代筑路机械,修建川藏、青藏公路时,筑路军民用钢钎、铁锹和双手挖填了3000多万立方米的土石。埋身高原的3000多名烈士,用生命守护着两条公路。
1954年12月25日,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同时通车拉萨。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交通的旧历史,开创了西藏公路交通事业的新篇章,“铺路石”精神也这样一代代地传递下去。
1954年,为庆贺川藏、青藏公路通车拉萨,毛泽东题写了“庆贺康藏青藏两公路的通车,巩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祖国”的贺词。
1959年修整后的八廓街。因西藏公路交通无基础、起步晚,1965年自治区成立时,全区的公路通车里程共14721公里,且全为砂石路。此后,川藏、青藏两条公路的改建、整治工作不断进行着。
青藏公路改建工程(原基建工程兵青藏公路指挥所官兵施工的场景)
1985年8月26日,青藏公路改扩建工程验收会合影
198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为纪念青藏公路全线铺设沥青路面,制作发行的纪念章
1990年8月13日,时任交通部部长钱永昌及武警交通指挥部副政委朱家祥等在时任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毛如柏陪同下,从格尔木沿青藏公路进藏考察,路过唐古拉山时,钱永昌看望了109道班职工。
月16日,为缅怀在青藏公路改建中献出宝贵生命的筑路英雄,钱永昌宣布:交通部决定在唐古拉山顶,建立一座烈士纪念碑。1990年,位于海拔5231米的109国道唐古拉山垭口的109道班被交通部命名为“天下第一道班”,钱永昌题写道班名牌。
1994年,时任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杨传堂(右二)前往青藏公路羊八井路段,现场察看水毁公路情况,并同工人一道,冒着大雨,搬石填路长达4小时。
闻名世界的川藏公路经雀儿山直奔西藏昌都,把西藏与内地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在雀儿山这样一片荒凉的地方,甘孜州公路局雀儿山道班坚守了60年。
建于1965年的木质旧道班,简陋而单薄
1995年初,交通部发出了全国交通系统为西藏养护工人“送温暖”活动的倡议,共收到援建资金3965.4万元,共改建道班危房156座,配套解决了地面卫星单收站和发电设备,总建筑面积40169.08平方米,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72%。图为天津市交通局援建的八邛线第6道班的养路工们在放鞭炮庆祝入住新居。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西藏养路工的工作、生活状况依旧十分艰苦。图为1998年青藏线上的养路工。张俭/摄
2000年新建的通麦大桥
2001年8月25日,“全国交通系统援助西藏公路养护机械捐赠仪式”在拉萨市举行
预计到“十二五”末,西藏自治区公路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高等级公路里程突破1200公里,边防公路突破5000公里,农村公路突破7万公里,基本实现国道和主要经济干线路面黑色化,县县通油路,60%以上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和农场、林场通公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和70%以上的寺庙和所有边防站点通公路的目标。图为川藏公路新貌。林丁/摄
担负青藏公路改建施工任务的武警交通部队官兵在工地现场就餐的情景。(陈邦贤摄)
2000年青藏公路改建机械化施工现场。(陈邦贤摄)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