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 2017年中国国际商用车展览会在武汉国家博览中心拉开帷幕,东风零部件集团此共携旗下22家子公司136件展品的豪华阵容亮相,集中展示了动力总成部件系统、制动与智能驾驶系统、热管理系统、座舱与车身系统、底盘系统、新能源电驱动系统等和轻量化技术的最新成果。在车展现场,《运输人》小编采访到了东风零部件集团副总经理韩力与东风零部件集团研发管理部部长宋志兵,听他们讲述东风零部件集团的“中国梦”。
东风零部件集团副总经理韩力:两头抓——智能驾驶+新能源
智能驾驶如今已经成为商用车发展的一大趋势,东风零部件集团副总经理韩力对《运输人》小编透露,“商用车智能驾驶系统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项目,在我们的规划里我们将其称为制动与智能驾驶系统。东风零部件集团在汽车的智能驾驶和自动驾驶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特别是在汽车制动系统和智能驾驶方面与外资有合资与合作。例如我们与克诺尔在制造和转向机技术方面展开了技术合作与应用。其中既有引进消化吸收,也有我们自身的研发,共同提升了产品的技术实力。”如今,东风零部件与克诺尔公司合作发展的制动系统日趋成熟,随着制动系统的不断升级进步,智能驾驶“近在眼前”。
东风零部件集团副总经理韩力
新能源汽车是如今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这对汽车零部件行业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从五年前就开始布局新能源零部件事业发展,并成立了新能源事业部。目前在新能源乘用车电驱动系统、电控原件及仪表等方面已经成功应用到商用车和乘用车的多款车型。未来,东风零部件集团还将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加大投入力度拓宽产品线,积极抢抓国内新能源发展机遇,占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高点。”
9月27日,国家工信部正式发布《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中,“双积分办法”的实施将引发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和国外整车企业的全面进入,这对国产零部件企业来讲无疑是强力冲击。在新能源领域中,如何应对外资企业的巨大挑战?
韩力认为,东风零部件集团有着自身的优势,“经过近年来的自主发展,我们要认真分析本土市场的特点、消费环境的特性、自主品牌的优势、成本与服务的优势,进一步做好细分市场的研究。要努力强化自主纯电动汽车的综合优势,巩固已有市场的市场份额。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是我们迎接挑战的最有力的对策。进一步加大关键技术领域的投入,尽快实现部分核心技术的突破。如何建立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新优势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紧迫的工作之一
。”
东风零部件集团研发管理部部长宋志军:小目标——力争做到“世界级”零部件供应商
如今,东风零部件集团已经形成了“乘商并举、两翼齐飞”的产业格局,业务收入规模如今已达177亿元。然而这并不是终点,从“百亿”到“百强”的中长期事业奋斗目标也在武汉车展中确立,以实现东风零部件集团的快速发展,这必然需要企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东风零部件集团研发管理部部长宋志兵说,“我们创新的宗旨是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能够时时为客户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
东风零部件集团研发管理部部长宋志军
对东风零部件来说,动力总成是大力发展的目标,“为了支持重型车的快速发展,比如发动机的国六标准,我们正在进行技术升级换代。”宋志军介绍道,“今后在技术方面,我们还会继续加研发投入,客户想到的,我们先想到,客户没想到,我们也要替客户想到,引领客户,成为倍受客户信赖的、中国知名的国际化零部件供应商。”
宋志军总结道,“未来的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将呈现以下几种特点:一是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集中度提高、行业整合成为发展趋势;二是汽车零部件核心科技将是未来汽车零部件领域竞争的焦点;三是随着自主品牌汽车竞争力和品牌影响不断上升,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品牌、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将成为支撑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核心因素。”
东风零部件始终坚持走中性化、国际化的道路,不仅仅是东风产品,商用车前五整车企业中,都有东风零部件集团的产品配套。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呢?一个企业的竞争靠产品,产品的竞争靠技术,技术的核心是人才,不断加强对研发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核心人才的培养一直是东风零部件集团技术创新工作的重心。宋志军说,“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种路径:一是通过与外资合作伙伴的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化人才,来带动我们关键人才的自主研发能力提升;二是通过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建立院士、博士工作站,开展重大技术课题的技术研究,在重大课题的自主研发过程中,借助高校的高精尖人才来培养我们“6+1”核心业务的技术专家和科技领军人物,三是在我们集团内部建立动态的“三级人才库”的人才梯队建设机制,来不断的培养和丰富我们的核心人才,打造我们的“研发梦之队”。”
东风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十余年来,东风零部件事业伴随着东风汽车的发展,逐步成长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之一,以其持续创新的产品和系统化解决方案,在市场中早已证明了自身实力。据悉,目前东风零部件的业务份额以商用车为主,而随着未来的布局将会逐步将乘用车业务的比重提升至70%。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