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人网】小编了解,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运输生产指数(CTSI)显示,6月CTSI货运指数延续较快增长态势。最新发布的铁路、航空等上半年数据也呈现出稳中向好态势。
“趋于平稳、稳中加固、稳中向好。”交通运输部如是判断上半年我国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的特点。下半年重点工作包括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各项具体任务、努力稳定交通运输有效投资、加快建设现代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等,并坚持科技创新赋能交通运输发展。
多组数据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2021年上半年,民航全行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总体恢复符合预期。”民航局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张清表示。
一系列数据印证了这一态势。
航空运输先降后升,总体呈现V型走势。上半年,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46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45.4%,恢复程度较2020年全年提升12.4个百分点。
航空旅客运输稳健恢复,国内市场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上半年,全行业共完成旅客运输量2.45亿人次,同比增长66.4%,恢复程度较2020年全年提升12.9个百分点。
航空货邮运输需求旺盛,国际市场保持高速增长。上半年,全行业共完成货邮运输量374.3万吨,同比增长24.6%,恢复程度较2020年全年提升16.6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减,同比保持增长势头。上半年,民航继续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5亿元,同比增长8.5%。
铁路方面也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13.65亿人次,同比增长67%。国家铁路发送货物18.45亿吨,同比增长8.9%。其中,中欧班列战略通道作用凸显,上半年累计开行7377列,发送70.7万标箱,综合重箱率达98%。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周健认为,CTSI货运指数两年平均增速连续8个月保持在6%至8%的较快增长区间,从货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长期关系看,我国二季度经济有望延续一季度的良好运行态势。
稳定交通运输有效投资
交通运输部部署下半年工作时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准确把握形势,抢抓机遇,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主动作为,补短板、强弱项,努力巩固好当前交通运输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势头。强调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各项具体任务,持续优化交通运输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努力稳定交通运输有效投资。
在此之下,一批重大项目加速推进。近日,上海集中开工17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构建嘉定新城、松江新城、青浦新城、奉贤新城、南汇新城“五个新城”综合交通体系。
安徽召开全省交通项目“双招双引”推介会,集中推介26个公路、水运和机场项目,总投资超1800亿元。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厅长章义表示,“十四五”期间,安徽将新改建高速公路3200公里、一级公路3000公里,规划交通建设总投资达5000亿元。
加快建设现代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也是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民航局运输司司长于彪表示,民航系统将着眼于打造安全高效、自主可控的国际航空物流链,系统推进航空物流转型升级和快速健康发展。在民航“十四五”相关规划工作中,加大对货运工作关注度。完善货运基础设施布局,优化货运航班时刻资源供给政策,积极磋商、稳妥推进国际货运航权开放工作。持续推进提升航空物流综合保障能力试点工程,推动航空物流高质量发展。此外,鼓励支持航空物流企业从单一的承运人向物流集成商转型。
不少地方也提出目标。例如,吉林提出到2025年底,各县(市、区)客运站100%完成“客货邮融合”升级改造;各乡镇100%建成乡镇运输服务站;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建成农村物流服务点。
科技创新赋能交通运输
将太阳能板、北斗监测机、传输装置进行一体化集成,可24小时不间断对铁路/城轨基础设施进行变形监测数据采集,监测数据实时上传云端,由核心算法进行自动解算并向运营管理部门进行自动推送……
这是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北斗形变智能监测系统,已应用于哈佳铁路、郑太高铁、商合杭高铁、神朔铁路等项目。
《经济参考报》小编在参观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验室时了解到,实验室聚焦轨道交通智能、绿色、安全建设能力和水平,研发的BIM设计系统、RIM系统等多项成果已推广应用,研制的多项装备与产品已进入市场,促进了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
此外,“十四五”时期,中国民航将以智慧民航建设为主线,把推进智慧民航建设贯穿到行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张清介绍,民航局在战略架构、组织机构、服务示范、数据治理、技术应用等方面抓紧推进相关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交通强国的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交通运输部表示,将坚持科技创新赋能交通运输发展,以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为导向,推进先进交通装备应用。加快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行业的推广应用,打造先进实用的运输装备体系。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