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发动机技术进步巨大,在部分产品和研发能力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近日,江淮汽车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副主任靳素华接受小编采访时充满自信。
靳素华的自信是有底气的。在国内最权威的“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中,在与合资品牌发动机同台竞技中,江淮汽车自主研发的发动机从2009年到2015年6年内7次获奖,包括汽油机、柴油机和乙醇灵活燃料系列发动机等。十几年的专注与努力,江淮发动机在坚守中靠专业能力不断做大品牌影响力。“2002年上马发动机项目时,我们从零起步,项目团队只有十几个人,组建了研发团队,接着又组建了制造团队。”江淮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安进回忆起发动机团队创业的艰辛,有感而发。
如今,江淮汽车完成了包括汽油机、柴油机和替代燃料发动机三大类百余款的产品研发,多款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目前江淮汽车已建立起自己的发动机品牌GreenJET(锐捷特),发动机产量累计突破170万台。
为探究江淮汽车发动机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值此江淮汽车1.5TGDI缸内直喷增压汽油发动机,获2015年“中国心”十佳发动机之际,小编赶赴安徽合肥进行了深入采访,揭开中国自主品牌动力新标杆的成长秘诀。
从零起步迎难而上 执着专注夯实基础
2002年前后,江淮汽车当家车型瑞风MPV大热,销量与日俱增,但部分关键零部件成为量产突破的瓶颈。靳素华回忆:“当时,瑞风MPV技术引进并不包括发动机制造技术,一些关键零部件受制于国外资源,且时值进入21世纪,江淮汽车公司战略决策,由商用车制造企业转型为综合性汽车厂商,汽车发动机成为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
于是,2002年发动机项目立项,组建发动机项目组,以消化吸收匹配瑞风MPV的2.4L汽油发动机为基础,江淮汽车发动机团队开始了艰苦的自主研发之路。“在首款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心态,建立了设计、试制检测、试验开发验证等基础能力,重要的是团队的历练和成长,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一路走来,靳素华带领团队始终坚持产品开发和能力建设同步进行。
杨林强,2001年毕业进入江淮汽车工作,2002年加入发动机产品组,伴随着江淮发动机事业的发展,现已担任技术中心发动机设计研究院院长,他指出,“我们采取合作、开放式研发,与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合作,都尽可能的要江淮多承担工作内容,以培养我们的能力。”
钱多德,1999年进入江淮汽车工作,2002年成为发动机产品组成员,现任技术中心发动机试验开发研究院院长,也是这一年刚刚有了自己的孩子,所以他也常常把江淮汽车发动机比喻成自己的孩子,他说:“我们把团队当成了家,全身心投了进去,我们希望产品能够成功,得到用户的喜爱。”
高巧,现任江淮汽车2.0L CTI国V柴油机项目平台总监,2003年她从合肥工业大学内燃机专业毕业后,来到江淮汽车,加入发动机产品组,从做图纸开始,将所学专业充分发挥,“我们是快乐而又充满激情的。初期的装配间在楼上,仅有的一台电梯坏了,部门的小伙子就三个人合力把发动机搬下楼。研发的首台发动机,同事们连续24小时装配完成,看到自己研发的发动机在台架上顺利点火、运转,激动的心情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高巧如是说。
宋长青,现任发动机试验开发研究院整机试验开发部技术总监,2005年进入江淮汽车,是学金属材料专业的,当年对发动机几乎一无所知,硬是一点一点学起。“刚与李斯特合作时,单是翻译他们的试验报告就用了3个月。通过翻译国外试验报告,查阅国家和行业标准,以及我们对产品的逐步深入理解和试验数据的积累,建立了江淮发动机的试验方法和试验开发标准。”他回忆说。
李龙超,现任发动机设计研究院应用工程部技术总监,2002年进入公司,首先从事发动机试验开发工作。他说:“记得第一台发动机研发时,全公司只有一个试验台架,基本上是人员轮流休息、台架24小时不休息的工作。由于缺乏经验、设备始终处在高负荷运转,导致设备的某个部件出现了故障,连夜奔赴河南洛阳采购备件,这种‘拼’的精神也深深地感动了设备供应商,最终供应商将备件免费送给了我们,并和我们成为了朋友。”
通过不懈努力,团队很快研制出2.0L、2.4L汽油发动机并实现量产,实现了“江淮心”从无到有的突破。“我们从来不避讳第一款发动机的逆向开发。因为通过这款产品,建立了发动机研发团队的雏形,并初步形成了发动机的基础业务模型。”一路走来,靳素华不忘初心。不仅不避讳,还充分肯定在当时环境下逆向开发的重要性。可见,起初的3年,是江淮汽车自主研发发动机最困难的时期,但同时也为江淮汽车发动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打牢了根基。
开放合作正向研发 形成品质保障能力
2005年8月,江淮汽车动力研究院正式成立,江淮汽车发动机研发队伍向专业化大步迈进。
围绕正向开发能力的培育,以我为主,江淮加强广泛的战略合作和自主设计能力建设,与李斯特、德尔福及博世等专业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天津大学内燃机研究所组建了“江淮汽车-天内所发动机技术研究院”,牢牢把握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完善了发动机研发流程体系,形成了从概念、布置及详细设计,机械开发、燃烧开发、性能开发和NVH开发,及试制、试验验证全过程的多产品正向开发能力。在设计过程中CAD和CAE同步,全面应用PLM/Pro/Intralink数据库管理技术;与国内外专家合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试验开发理念,逐步形成针对柴油机、汽油机不同特点的专项试验开发规范及品质管理方法,最终形成江淮特色的试验结果评价体系。开发出的产品经受住了市场考验,研发能力也得到了行业专家、合作伙伴的充分肯定。
2015年10月30日,李克强总理考察江淮汽车时指出:“实践证明,创新发展是江淮汽车真正的动力,产品品质是江淮汽车开拓市场的基础和名片。”江淮汽车动力研发团队正是这一过程实践的优秀代表之一。
创新研发实现超越 六获“中国心”树标杆
江淮汽车开放交流的创新平台,也成就了团队的发展,凭借着对技术研究的坚持、执着、专注的精神,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江淮汽车发动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有效支撑了江淮汽车商用车、乘用车核心技术产品的自主配置,及高品质动力的需求。
收获的果实,是对团队最好的奖励。自2009年至2015年,江淮汽车2.0LT-CI、1.3LVVT、1.5LVVT 汽油机,1.9CTI,1.5L E100乙醇发动机,1.5L TGDI汽油机等不同燃料、不同排量的产品连续获奖,在“中国心”十年的评选历程中绝无仅有。这个过程也是对创新团队的荣誉激励,并得到公司的奖励和肯定;使研发人员增强了自主创新的自信和动力。有评委评价说,江淮汽车多款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已经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动机的新标杆。
不过,江淮汽车人依然保持一贯低调和严谨。靳素华坦言:“新技术研究方面,我们还没有系统形成有效支持产品特色开发的专有技术。随着节能环保、国内外法规标准不同及加严,且技术复杂性和多元性趋高,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满足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的系统保障能力需要不断加强,才能将不断加大的技术投入转化成有效的客户价值。”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