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防疫战打到现在,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各界面前:复工。
根据相关通知,2月10日多地可以采取复工措施。但是现实问题是,复工的路上充满各种阻碍。有客观的,比如各种封村断路以及劝返的政策;也有主观的,在当前的环境下,人员不敢上岗,尤其是在没有足够防疫物资的情况下。
本文的观点是,要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经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原因无它,群众要生活,企业要生存,经济不能停。不然疫情不能打倒我们,经济造血能力受到影响却能让所有人吃苦头。
防疫与复工,两手都要抓
1.打赢疫情防控战需要复工
众所周知,打赢疫情防控战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但从另一方面看,要打赢这场战争,需要充足的医疗物资保障。如果保障?恢复生产。早前全国人民从全国各地,甚至是全球各地将大量医疗物资捐给了湖北武汉,但这些是存货,要保障医疗物资供应,就要恢复生产。
2.满足群众生活、保障企业生产需要复工
最直接的理由,老百姓要吃饭,企业要生存。吃饭就要生活物资的生产流通,而且现在居家的很多人上有老下有小,需要还房贷、还车贷、还信用卡、还花呗…这些人恨不能马上出去上班挣钱,可又面临出不去的问题。
另一方面,疫情已经给经济造成了损失,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情况不容乐观。宏观层面看,此次疫情造成了经济损失或许比当年非典影响要大,因为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本身也面临着经济下行和转型的压力,不像有当年人口红利和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如此进行下去,人还没去上班公司没了,不会是段子,而是成为现实。
3.全球供应链盼望中国复工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地位毋庸置疑。作为世界工厂,中国一感冒全世界跟着打喷嚏。
据彭博社报道,日产汽车宣布,由于零配件供应短缺,其在日本的一家工厂计划暂停生产,但计划随时重启生产。此前韩国现代汽车因中国供应的零部件短缺而停止了生产线。
据路透社报道,苹果的中国iPhone工厂复工延迟,富士康的郑州工厂虽然获得了复工许可,但仅有10%的员工复工,由于病毒感染风险,深圳工厂复工的时间还要延后。
黄奇帆也撰文指出,“如不采取稳控措施,大量的中小制造企业会出现经营困难,更为重要的是,部分较脆弱的制造行业的产业生态,很有可能会被破坏,从而导致更长期的负面影响。物流中断和疾控措施引发的产业链、供应链中断带来的冲击比中美贸易摩擦要大得多,并且一旦中断,形成了转移替代,部分行业三十年制造业基础丢了,很难再找回来。所以我们必须像是重视疫情自身一样,高度重视保护产业生态、保护产业链和供应链、保护中小企业,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能够度过难关。”
综上所述,无论从个人来说,还是从企业角度看,亦或者从国家角度看,都需要复工。当然,这样的观点或许会被很多人吐槽。但是本文所考虑的,还是所有人的利益。如同国家发改委秘书长丛亮所指出的:虽然复工复产可能出现大规模人员流动和聚集,存在疫情进一步扩散传播的潜在风险。但是,如果不复工复产,短期内将影响疫情防控所需的医疗物资供应,长期来看各类生活物资也面临短缺风险。这样的防控措施是不可持续的,也难以达到战胜疫情的目标,最终受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
畅通物流,刻不容缓
而要恢复生产,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恢复物流。物流不通,商流不畅,最终影响经济运行。
从制造产业看,当下的影响可能不十分明显,因为许多商家囤积有物资。但如果物流长期不畅,物资的供给可能会遭到断货情况。浙江一家外向型制造企业负责人就表示:“因为推迟开工、人员隔离,以及物流停滞等情况,已经影响到整个供应链,不是上游或下游一两家企业,是整个供应链出现了问题。有些主要原辅材料面临断料的风险。”
再看和群众生活密切的养殖业,一组数据显示出该行业对物流运输的迫切。据交通运输部消息,截至2月9日24时,交通运输部物流保障办共协调运送鸡苗和蛋鸡约30.6万只;玉米和豆粕等饲料约21701.48吨,其中铁路8820吨、公路6880吨、水运6001.48吨。各省日均受理应急协调物流运输保障事项电话约2000个,其中涉及饲料运输的电话约80个。
试想,如果养殖业受损,后续物价上涨,是不是还需全社会买单?
那么,目前物流行业受影响有多大?G7物联网平台&车满满2月11日数据显示:保障大宗物资的整车运输流量仅为去年同期的20%,为去年旺季的15%;作为商贸流通毛细血管的零担物流持续停摆,货运流量最高恢复到去年旺季的1%;全国大型物流园区在2月11增开26个,累计开通率45%,全国主要快递企业中转场站开通达到30%。货运流量远低于同期。
如果物流活动持续低迷,短期内可能会出现物资短缺,中小企业可能由于生产资料供应不足影响组织生产、进而产生经营困难,职业卡车司机、制造工人等群体可能会丧失收入来源。
物流复工,难在哪?
物流复工,现在面临哪些阻碍?此前物流指闻征集了物流行业11位企业家的观点,点击右侧蓝字可以阅读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