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建设“五个中心”和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物流是基础性、支撑性的行业,其中,物流业的物理载体——仓储设施必不可少,这些设施在上海的空间布局是否合理、数量是否合适、结构等级是否合度等等,都直接关系到上海“五个中心”的建设,尤其是经济、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的水平。
今年,市商务委委托头等仓·上海熙邻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依托旗下B2B物流大数据运营平台,对上海及长三角部分城市的物流仓储设施状况作了摸底调研,并发布了《长三角仓储设施白皮书·上海篇》。近日,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从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存量用地盘活以及物流行业转型升级的角度,对白皮书的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解读。这些能够在市场上流通、市场化经营使用的物流仓储设施(企业自用不进入市场的除外),从总体上看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相当规模。如与周边几个城市相比,上海这类物流仓储总量为4300万平方米,苏州是4050万平方米,无锡为1530万平方米,嘉兴为1540万平方米,杭州有1070万平方米。上海人均物流仓储面积为1.8平方米,已接近纽约水平。
2、分布已郊区化。以人民广场为圆心,按照15公里、20公里、30公里、40公里和50公里的半径,分析结果是:在15~20公里之间超过500万平方米;20~30公里之间约1500万平方米;30~40公里之间约1000万平方米;40~50公里之间也有1000万平方米。总体看,上海的物流仓储设施已基本布局到外环线以外。
3、空置率较低。如上海平均空置率为6.53%,苏州为6.81%,无锡为9.15%,嘉兴为8.27%,杭州为5.26%。杭州总量不到上海的1/4,所以空置率略低。在上海区域内,外高桥空置率最低,在2.6%~3.4%之间,临港最高,为10%~12.5%;其余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4、形成三足鼎立格局。物流仓储设施主要集中在上海的西北、西南和浦东三个片区,其中西北片区为1085万平方米,西南片区为1484万平方米,浦东为372万平方米,包括外高桥118万平方米,浦东机场97万平方米,临港157万平方米。这三大片区约占上海物流仓储设施的70%。
5、存放货品结构变轻。从存放在仓储中的货品结构看,日用快消品占25%,机械设备占23%,电子产品占16%,汽车配件占10%,这四类就占了74%。而传统的化工、钢木石材,则分别仅占3%和2%。由此可以看出,上海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物流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6、货物流向特征明显。从货物入库来源地与出库方向看,由本市区域入库的占51%,出库流入本市的占32%;由市外区域入库的占40%,出库流向市外的占53%;由境外方向入库的占9%,出库流向境外的占15%。从中可以看出上海服务全国和经济国际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其中,西北和西南片区主要面向长三角和国内各地,这两个片区仓储货物的进出特点为:由本市区域入库的占54%,出库流向本市的仅占14%;由市外区域入库的占45%,出库流向市外的占64%。浦东片区则主要服务于国际贸易,包括保税物流、航空物流和口岸物流。如由本市区域入库的占38%,出库流入本市的仅占8%;由市外区域入库的占58%,出库流向市外的也只占8%;由境外区域入库的占4%,而出库流向境外的占89%,外向型的特点突出。
与此同时,数据表明,上海物流仓储设施还存在三大“短板”问题:
一是仓储设施的等级不够高。按照高标库、普通库和厂房的分类标准,高标库仅占19%,标准库占22%,厂房则占59%。这三类等级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上和设施上,更主要体现在消防、环保等方面,出于成本、规划等各种因素考虑,厂房投入少、标准低、隐患大的问题十分普遍。而纽约、洛杉矶这两个城市的高标库比重接近60%,相比之下,上海标准库、高标库的比例过低,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如浦东片区高标库、普通库占80%,厂房只占20%;但在西北、西南片区,厂房分别占75%和65%;高标库则分别仅占10%和15%,已无法满足现在货物品种的仓储需求。
二是仓储设施单体规模偏小。目前4300万平方米体量中约有2500个单体项目,其中小于1万平方米的占41%,1万~2万平方米的占26%,2万~4万平方米的占21%,4万平方米以上的仅12%,即2万平方米以下的超过2/3。从三类单体的平均面积看,高标库为56155平方米,普通库为24347平方米,而厂房仅为12920平方米。可见小、散、低标的问题比较明显。
三是仓储设施专业化运营水准参差不齐。在高标库运营方面,大型专业物流仓储设施开发商占48%,如普洛斯、嘉民、安博等;其余也均为终端物流用户和中小型物流开发运营企业;在普通库运营方面,基本也是各类物流用户、运营商和开发商。问题比较突出的集中在由厂房改造而来的仓储设施的运营,55%是原厂房业主,45%是各类工业地产的二房东,他们将厂房作为仓储用途进行市场租赁,普遍存在专业化水平低、管理水平低、单位产出率低和各类事故风险高的问题。
上述问题的存在,已明显制约了上海整体物流仓储设施及运营水平的提高。从目前物流发展的趋势看,一是由电子商务驱动的电商和快运快递仓储需求持续增长;二是生鲜食品对冷冻冷藏仓储设施需求急剧增长;三是跨境电商对跨境仓储设施需求快速增长。这些都对仓储物流专业化、标准化和增值化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从高标准仓库租金的平均涨幅看,在过去的10年里,每年为5.3%,尤其是近两年涨幅达15%,已接近洛杉矶的水平,是东京的40%和香港的25%,表明高标准物流仓储设施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提升空间巨大。
从实际情况看,在外环之外的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正日益迫切,除了向先进制造业纵向提升外,将一部分工业存量厂房土地用于现代物流的载体建设,也不失为一个有操作性的选择,因为大部分地处郊区的工业低效或闲置存量转型搞“文创园”、“科创园”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对已转型物流载体、并占仓储设施总量近60%的厂房,如何进行标准化改造、专业化运营、规模化建设、信息化整合;如何建立网络化、共享型仓储平台;如何推动智能分拣设备、物联网云平台、机器人、自动化立体仓等新技术的应用,这些,都是政府相关部门、物流行业和企业急需重视、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