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日日顺车小微总经理袁舰在服务网点培训会上发表演讲,摘要如下:
物流是一个历史悠久低门槛的行业,从农耕时代的陆陆经济到海洋经济,物流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因为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让物流行业变得越来越高大上起来,甚至有人描述物流是互联网发展的骨架,是将散落的点串成线连成面的“地网”,支撑了整个互联网。大家可以看一个数,2016年快递数达到312.8亿件,增幅51.4%。马云也曾表示,未来每天的快件数可能达到10亿件。这给日日顺所从事物流行业的各位带来了无尽的订单及财富。有人预测,未来60%的人从事物流相关的行业,所以物流已从原始行业逐渐变为时尚行业。
移动端的用户规模将要占到整个电商用户的91%,达到5.1亿人。日日顺现在的消费入口也在增加,以海尔为例,海尔的馨厨冰箱可以让你在家中直接下单购买;在社区里,海尔打造的快递柜和水站你也可以下单购买商品。这些都让日日顺清晰地认识到,消费场景的复杂化必然带动物流场景的复杂化。虽然近几年电商的崛起也给日日顺带来一定发展,但摆在日日顺面前的仍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增长缓。网上交易规模增速从2011年的74%到2017年预计19%,已经明显放缓。另外,近一两年部分物流企业开始资本化和密集上市,原本粗放的管理运营方式不得不发生改变。这些问题最终都会传递到终端网络并造成影响。
第二,集约难。区域性物流公司经过长时间积累崛起、电商平台跑马圈地、自建物流已初具规模、共享经济下诞生的共享物流资源等等,这些迅速扩张的物流企业慢慢蚕食零散弱小的物流公司,使得需要跟大的平台绑定。
第三,盈利难。激烈竞争必然伴随着价格战,依靠过去的拼人工拼价格的方式将越来越难,成本提升后,不去改变终端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和待遇,必定会带来招工难等问题。
第四,转型难。赋予终端服务人员的职能多来越多,比如很多平台卖东西、做更多的服务。未来物流发展一定是从传统的只送货到供应链一体化、社交微电商一体化转型,但很多末端服务网络还不理解甚至排种转型。
基于以上问题,在这次618,日日顺也做了几个转变。
第一就是日日顺上线了CDK系统和司机APP而且发货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本次618上线的CDK和手机APP签收,通过系统升级,618期间的地址解析错误率从之前的8%下降至3%,对将近400万的用户订单来说,减少了20万次人工派单;另外日日顺上线的司机APP的签收率达到84%,日日顺跟上游公司合作的无纸化签收本月已经开始普及。这些改变对资源配置和效率均有极大提升。
其次,618前日日顺针对社会化产品进行网络归集,只要是日日顺核心服务商,在这个网格内的社会化订单都会归集给他。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分摊给很多网点,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
第三,618期间日日顺也给部分终端网络配备爬楼机、手持终端、智能捆绑带等。通过加大智能硬件的投入提升日日顺网络的竞争力。
但这些还不够,日日顺车小微也做出了相应的战略性网络策略规划,打造的日日顺车小微是具备“互联网+”的视角与能力,是一家能够适应新零售发展的现代物流公司,也就是说是一个温度车小微、科技车小微、智慧车小微。
温度车小微不仅仅是服务人员通过翻山越岭、辛苦劳累创造用户口碑,而是以“三心”为基础,从辛苦努力创造用户价值到对等跟用户平等交流,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得到用户尊重,以此得到用爱去服务。只有自己被尊重后才能发自内心的去为用户服务。比如原来服务人员需要背抬拉一台冰箱上楼入户,非常累非常辛苦。而对于现在90后,00后而言这种服务并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他们想要的获取不是值不值的服务,而是爽不爽的服务,所以日日顺给服务人员配备爬楼机机器人。温度服务也让每一个车小微都从辛苦赚钱到开心创业,得到尊重的同时实现观念的转变,让货车司机从被动到主动的去干活。
智慧车小微不仅仅是指系统化,现在商品、创客服务都已经在线化,假如抢派单、签收甚至配送还是只靠人工的系统操作,这样依然会降低作业能力和效率。日日顺希望给大家提供的是司机在线、用户在线、商品在线、资源在线、即时互动可选的操作系统。而是一个多元的、从云到端的智慧化大数据物流SaaS系统。
科技车小微将全面升级业务流程的软硬件,连接产业生态解决方案的资源,优化应用大数据。从移动终端到物流硬件再到人工智能,从增值服务到社群生态,新能源汽车、爬楼机、手持终端、智能捆绑带,打造科技元素与时尚相统一的服务模式,摆脱现有单一的靠背、抬、拉靠体力的服务模式。
温度、科技、智慧的日日顺车小微不仅仅是一个服务的升级,更是一个用户品质的升级。围绕服务的而升级,日日顺物流提供四个一(一套系统、一个品牌、一套运营体系、一套网络资源)构成的支持体系,力求突破传统,做集温度、智慧与科技三位一体的物流,适应当下物流环境的变化,昂首迈进新时代。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