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的朝圣者和满载货物的大卡车并行在青藏公路上,构成一幅奇妙的画面:他们拥有同样的目的地和完全不同的目的。这条路贯穿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这条公路就像一副多姿多彩的拼图。从筑路工人到苦行僧,从环保志愿者到车祸中幸免的司机,从淘金大军到藏族牧民,从兵站到流动加油站……这些形形色色的身份组成了一个个故事,而正是这些故事,铺就了这条瓦蓝色天空中的生命线今天,我们带着膜拜的心情,踏上这条风雪之路。
第一站,青海湖
着红衣的藏族女子牵着一头驴安然走过青海湖畔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海。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平均水深约19米多,最大水深为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还要高。由于这里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这里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青海湖畔的天光水影奇幻多变,牵马的藏族人和留影的外地游客仿佛来自不同的年代,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仙海”、“鲜水海”、“卑禾羌海”。北魏以后,始称青海。青海湖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青海湖之名始于近代,1949年后才普遍称青海湖。
第二站,都兰
数十头牦牛形成的牦牛阵颇为壮观,都兰附近的几户牧民家的牦牛混在了一起,他们正在努力把它们分出来。
一位藏族牧民带着样式极为古老的眼镜面对镜头露出纯朴的笑容,两颗金牙颇为显眼。
有时候我的目光会停留在某位徒步前往拉萨的藏族朝圣者身上,这些朝圣者的每一步都是一次祈祷,他们使一条如此世俗的公路拥有了神圣的力量。
从青海塔尔寺来的一位喇嘛孤身一人,正一路磕等身长头去拉萨朝圣,他把自己的所有家当放在一个手推车中。磕等身长头的朝圣者是最虔诚的。他们从家乡出发,带着最简单的食品,直奔拉萨,就这样行进几个月或一年也不会放弃。
第三站,茶卡盐湖
这是一个盐的世界:空气里都弥漫着盐的味道。
茶卡盐湖面积105平方公里,储盐量约达4亿4千万吨,已有3000多年的开采史。茶卡湖内的盐无穷无尽,因为雨水会将更多的盐从周围的山上带下。
在这个青藏公路上路况最好的路段,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出一些交通事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路况实在太好了,车又太少,运粮的司机眼望着前方经常会走神儿。
第四站,格尔木
一个小商贩,骑着三轮车经过了位于格尔木市某大院内的一幢叫“将军楼”的二层小楼。这幢建筑是1950年由时任第一野战军民运部部长的慕生忠将军主持修建的青藏公路指挥部。当时慕将军就是在这幢小楼里,指点着修建大军,在气候极其恶劣,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艰难地将青藏公路一步步地向拉萨推进。
在修青藏公路之前,格尔木是一片荒野,除牧民外人烟极其稀少,几乎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蒙语地名,意思是“河流密集的地方”,连村庄都谈不上。后来有人问慕将军:格尔木在哪儿?将军便找了块木板往地上一插,说了句流传至今的名言:格尔木就在这儿!大概也就因为这样,后人便将他称作“格尔木之父”。当年慕将军叫人种下的柳树苗,现在已成参天大树,抵御着常年刮来的西北风。为了纪念慕将军,今天的格尔木人叫它“慕公柳”。过去,出了格尔木,沿途尽是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慕将军率筑路大军向拉萨推进时,便一路将地名起下去,诸如今天还在使用的不冻泉、开心岭、风火山、五道梁、盐桥,皆出自慕将军之口。
慕将军当年插木板的地方,如今已是一座20万人口的西北重镇,辖区12万平方公里,比浙江省加上江苏省的面积还要大,可以说是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城市。格尔木东至西宁800公里,南至拉萨1100公里,北至敦煌600公里,西至乌鲁木齐1500公里。因为其独特的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格尔木一直是大西北陆路进藏的大中转站。
格尔木西关清真寺在傍晚的光线下颇显壮观,巨大的宣礼塔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神圣,这个清真寺是格尔木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生活在这个荒漠城市中大批回族同胞的信仰中心。
第五站,乃吉里沟
两个小伙子在离格尔木不远的乃吉里沟搞了个流动加油站,其中一位来自甘肃临夏,今年30岁,他指着不远处的收费站说:“货车在过那个收费站时要过磅,超重会罚四五千元,所以大部分货车都不带油,而是到我们这里加油。”这个加油站很小,但对大货车司机来说却很方便。我问临夏小伙子有了青藏铁路以后生意如何,他说:“还好,铁路不会和公路抢生意的!”
第六站,纳赤台
格尔木市西南约94公里的青藏公路边,一个叫纳赤台的地方有一口神泉,在昆仑山系的沙松乌拉山和博卡雷克塔格尔山之间,昆仑河北岸,亦称昆仑泉。此清泉虽处在海拔3540米的高寒地区,常年冰天雪地,水温非常低,但一年四季不会封冻,据当地人说这泉水常年恒温7℃,为昆仑山中第一个不冻泉。纳赤台泉水量大而稳定,并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气体,被人们誉为“冰山甘露”。方圆几十里内的居民都由此取水。部队还在这里建了个矿泉水厂,取名“雪藏纯”。
昆仑山口附近有一座道观名为“无极龙凤宫”,里面只有一位道士,多年来独守于此,据说离此不远的山谷里就是传说中的西王母瑶池所在地,每年都有大批的道教信徒来此朝拜。
第七站,玉珠峰
巨大而醒目的修车广告牌被几个泄了气的废轮胎簇拥着,歪七扭八地耸立在玉珠峰下的一片荒滩上,这里是青藏公路上的第一个食宿点,名叫西大滩。
西大滩距离格尔木128公里。一般早上从格尔木出发,中午就可以到达西大滩。这里连个镇子都算不上,一排挂满各种招牌的小吃店门前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大货车,很有西部蛮荒的感觉。在29岁的马卢推开的三江源羊肉馆,我美美吃了一顿手抓羊肉。听他自豪地说:“这个地方过往车辆多,游客也多,长途车都要停在这里吃饭,生意挺好的!”
远远地,青藏铁路的列车奔驰在昆仑山玉珠峰的巨大山体下,显得是那么渺小。
这条横穿高原的钢铁巨龙正慢慢地改变着这片土地,但是青藏公路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
第八站,索南达杰保护站
在索南达杰保护站的后院里,几只被工作人员刚从可可西里腹地救回的受伤的小藏羚羊露出无辜而可爱的神情。藏羚羊作为中国的特有物种,几乎成了这片高原的象征。
可可西里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面积4.5万平方公里,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和矿产资源丰富。1992年以前,每年都有五六万人进入可可西里淘金;而随着藏羚羊绒纺织制品“沙图什”在西方的走俏,可可西里每年至少有2.5万只藏羚羊遭到猎杀。
1992年,青海省治多县委为“保护和开发可可西里的资源”成立了西部工作委员会,治多县县委副书记索南达杰任第一任书记。1994年1月18日,索南达杰和4名队员在可可西里抓获了20名盗猎分子,缴获了7辆汽车和1600张藏羚羊皮,但他在押送歹徒行至太阳湖附近时,遭盗猎分子袭击,中弹牺牲。几天后,当搜寻小组找到他时,索南达杰依然保持着半跪的射击姿势……
1995年江河探险家杨欣发起了“保护长江源,爱我大自然”活动,得到国家环保局和青海环保局的支持。杨欣那时计划到2000年通过民间筹款的方式在长江源区建立4座自然保护站。由于经费不足,现在的这第一座保护站直到1996年才在昆仑山口下的青藏公路边开始兴建。
“我们这个站是中国民间第一个环保组织,只能宣传,并没有执法权,现在看着国家在这里修铁路有点痛心,因为修铁路时环境的破坏是无可置疑的。只能希望破坏能少一点儿。”在青藏铁路修建期间任保护站站长的刘团玺一边用土豆做着简单的午饭一边这样说。他是来自广东的第三期志愿者,是因为受了杨欣的感染才来到这里的。他说:我曾经统计过,眼前的这段青藏公路每半个小时只有不到10辆气车通过,但铁路修好了,这里恐怕就没这么宁静了。
在安多,我爬到一家餐馆的屋顶上去拍照,发现了一只死羊头,我端详着它,想起了杨欣的话:“10只藏羚羊跨越10米宽的青藏公路用了近一小时。”我没有想到,每年在产羔期间的千里迁徙中,面对青藏高原最恶劣自然环境毫无惧色的母藏羚,在面对人类构筑的公路时是如此的恐惧和软弱。
第九站,五道梁
一个大货车的司机,在五道梁的高原加油站加满了油匆匆上路了,五道梁海拔不高,只有4300米左右,但一般人在这里都会或多或少地有点儿高原反应。
五道梁虽然条件恶劣,但却有很多清真饭馆和川菜馆,很多开大货车跑长途的司机都要在这里留宿。
第十站,沱沱河
沱沱河大桥1987年10月建成,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横跨沱沱河南北两岸,我从桥上向下俯瞰,断断续续的车流中看到沱沱河如一个赤裸的孩子在高原上玩耍。它如此自由而绵长地从我脚下流过,冲刷出一条如闪亮的黑色鳞片般的河床。阳光微妙地移动刻划着老藏民面孔上的阴影,他至少已经在这里坐了整整一个下午。他的视线挂在远方,那是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冰川的方向。各拉丹冬雪山群,由21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所组成,主峰海拔6621米,冰雪覆盖面积达670平方公里,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水。雪山群的峡谷中,有104条现代冰川。冰川和周围的雪山,在充足的日照下,融化成长江最初的源流。
两个在沱沱河开饭馆的回族老板,忙里偷闲在公路边下起了象棋。回族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民族,像四川人一样,在青藏公路上,不论你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回族饭馆的幌子,都能吃到干净而可口的牛羊肉大餐。
沱沱河附近的高原风光奇绝美丽,低矮的平房散落在开阔的河谷中。向游客兜售虫草和雪莲等药材的藏族姑娘面对镜头露出纯真的笑容,唐古拉山附近的藏民主要依靠向过往游客兜售商品为生。
晚上9点,温暖的光线神奇地照射在沱沱河兵站的黄色外墙上,夕阳的余晖展现了她华丽的一笔,眼前的景象仿佛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在青藏公路沿线,你看到样式最新,质量最好的建筑一定就是兵站。
第十一站,唐古拉山
从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透过随风飘扬的经幡望出去,几座雄伟而飘逸的6000米以上的雪峰展现在眼前。一辆风尘仆仆的长途卧铺车喘着粗气,冒着黑烟匆匆掠过,让路边争相留影的游客弄了一鼻子灰。
唐古拉山远远看去,仿佛一块巨大的水晶,镶嵌在周围五颜六色的山体中。
唐古拉山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与青海省边境处,其东南部延伸接横断山脉的云岭和怒山。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又称“当拉山”。唐古拉山是在5000米的高原上耸起来的山脉,海拔6839米,又是怒江、澜沧江和长江的发源地。
这里是整条青藏公路的最高点,也是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的分界点,只有几户牧民在每年夏季比较温暖的时候在这里放牧。
在唐古拉山口附近,摘下口罩的藏民从随身的袋子里拿出一大把售价仅几块钱的石莲,好奇的游客会误以为这是雪莲而购买,这些石莲也见证了在这片高原上生存的艰难。在西藏古老的神话里,在本教或藏传佛教的万神殿中,在当地牧羊人和狩猎者的民歌和传说里,念青唐古拉山和纳木错不仅是西藏最引人注目的神山圣湖,而且是生死相依的情人和夫妇。念青唐古拉山因纳木湖的衬托而显得更加英俊挺拔,纳木错因念青唐古拉山的倒映而愈加绮丽动人。就是这神山圣湖,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信徒、香客、旅游者前来观瞻朝拜。
第十二站,雁石坪
来自方圆200公里范围内的孩子们挤在一起上课,由于孩子太多又缺乏桌椅等教学设施,有些孩子只能坐在地上,但是他们的笑容依然灿烂而好奇。
这里是雁石坪的一所小学。
在青藏公路沿线,最辛苦的可能就是各个道班的养路工了。
他们在路边点起火堆熬制沥青修补路面。
在这样的高海拔地区,这样艰巨的工作只能落在这些藏族养路工的身上。
在青藏公路上经常能看到一些仅由细木棍和铁丝组成的简易小桥横在河上。
第十三站,安多
进入西藏境内的第一站是安多,一辆来自湖北的夏利车在开到一米深的河水中间的时候突然熄火,趴在河里。一位叨着烟的藏民在旁边看热闹,其实每个过路的司机都要在这里表演一次涉水,而且每回都有趴在河里出不来的,最后还是求了一辆拉油的大货车绐拽上来了,要不然就只能等着给冲走了。
来自甘肃的司机魏政权就没这么幸运了,由于连夜赶路,导致疲劳驾驶,早上7点左右他把8吨的大货车开到了路基下面。我们经过的时候他正等着拖车到来,幸好人没什么事。“在这条路上车要是坏了或撞了,最少也要花5000块才能找到吊车或拖车给你拖上来。”魏政权说:“当时对面的车大灯特晃眼,我自个儿又比较累,为了躲开车,一把轮就下去了!”他跑这条路有七八年了,一直和拉萨的蔬菜公司合作拉菜,遇到车祸是常事。我说让他用一句话来形容青藏公路,他说的话颇有哲理:“地方想去,路不想走。”
第十四站,那曲
进入那曲县城的路正在整修,扬尘几乎迷漫了全部视线,隐约看到远处立着一个手写的指路牌,上面有3个歪七扭八的汉字:“去拉萨”。
自青藏公路建成以来,国家共投资58.84亿元进行整治和改建。这条凝聚着几代公路人心血的公路,目前全线基本达到二级公路技术标准,承担着85%以上进出藏物资的货运量和90%的进出藏客运量。
第十五站,当雄
一道彩虹出现在雨后当雄县城附近的山谷里,这样壮丽的景色只能出现在当雄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在西藏的众多民间神话中,这里都是众神出没的圣地。
当雄一年一度的草原赛马节重头戏在草原上展开,十几岁的少年骑在没有马鞍的马上飞奔而来。赛马节上的赛程长达十几公里,还组织了很多裁判在终点计时。冠军将获得奖状和500元现金的奖励。这样的赛马活动在这片藏北草原上至少已经延续了近千年。
第十六站,纳木错
从纳木错中的扎西半岛山上望下去,蓝色的湖面上飘着朵朵白云,这纯净的景象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现在这个西藏最大的湖吸引了很多外国人,他们会穿上泳衣在湖边晒太阳。
纳木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海拔4718米,位于青藏公路上拉萨当雄县和那曲地区班戈县之间190公里处。“纳木错”意为天湖、灵湖或神湖,是藏传佛教的著名圣地,信徒们尊其为四大威猛湖之一,传为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道场。湖中5个岛屿兀立于万顷碧波之中,佛教徒们传说他们是五方佛的化身,凡去神湖朝佛敬香者,都会虔诚地顶礼膜拜。
几百年来,无数藏人虔诚地来转纳木错,不为游览,只为转经。藏俗里羊年转湖,马年转山,猴年转森林,据说这是佛的旨意。纳木错是身、语、意之圣地。如果能绕湖而行,便能得到渊博的知识和无量功德,并舍去恶习及痛苦,最后获得正果。为此,吉祥法轮将转身之圣地冈底斯定为马年,转语之圣地纳木错列为羊年,转意之圣地杂日山定为猴年。每逢羊年的萨葛达瓦节期间(藏历4-5月),这时纳木错附近的恰催寺、扎西多切寺、谷穹寺和多加寺会变得香火缭绕、热闹异常,转经人群像一条流动的河,滔滔不息。由于湖面太大,湖边地形复杂,转一圈常要20~30天,最壮的小伙子也得跑10天,所以大家都用转扎西半岛来代替。
据说,围着扎西半岛转7圈就等于转湖一周。
第十七站,拉萨
人们向往西藏,拉萨仿佛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他们一群又一群地从内地蜂涌而至。在布达拉宫的一处观景平台上,挤满了来磕长头的人和游客。
现在的拉萨市与内地一个中型城市差不多,沿街也布满了酒店、超市、美发屋或者酒吧,站在布达拉宫顶上向拉萨全城俯瞰,整个拉萨市区到处是一片片掩映在绿树中的新式楼房,唯八廓街一带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信徒们手摇经轮进入八廓街,绕大昭寺不停地转经。八廓街非常繁华,商店林立,香客川流不息。要寻找老拉萨的影子就要到这里了,这里同时也是拉萨宗教活动的中心地带,僧人用磕长头的方式转大昭寺的活动仍在这里延续着,这里的每条街巷都值得深度行走、细心品味。
我们在6月雨后初晴的现代化的拉萨街头游荡,它空气稀薄,气压偏低,海拔偏高,气候恶劣,景色绝美。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