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产业园“疯长”,地方新能源汽车投资涌动。《央广财经评论》关注:新能源车产业园“遍地开花”只是表面繁荣。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近两年来,各地政府兴建汽车产业园的热情高涨,在传统制造业不景气的背景下,为了拉动当地经济,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成为很多地方政府鼓励投资的重要方向。据粗略估计,2015年至今,全国各地有意建设或在建的新能源汽车项目,了解到可计算的公开项目多达30个,投资总额已超越1000亿元。这些新能源汽车建设项目大多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的形式存在,并且呈现遍地开花的趋势。
现在任意打开一些城市的经济开发区官网,几乎就能轻易找到有关新能源汽车招商的信息。国内一位新创电动车公司创始人说,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新能源汽车进驻,不惜许诺为企业提供免费的土地和财政补贴方面的支持。
这不禁让业内人士担忧,遍地开花的新能源产业园项目,最终能走向市场化的有多少?新能源车产业园是否只是表面繁荣?
对此,经济之声评论员、《品质汽车》主编张炤虎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经济之声:一份由咨询机构发布的专门针对全国各地汽车产业园的调查显示,在上一轮的传统汽车产能扩张时期没能最终成功的汽车产业园,正在这一轮的新能源汽车热的催化下,有意升级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另外,全国各地新能源汽车投资也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新能源汽车投资项目上马。目前我国新能源车产业园呈现怎样的特点?
张炤虎:第一,数量很多,现在全国已经有十几个很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第二,发展的速度快,只要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再加上资金到位,这些产业园区在一个月内就能出现。第三,它的投资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最后,它的分布范围很广。
经济之声:有观点认为,不少地方之所以愿意去推新能源,其实是为了把当地原有的汽车产能和资源给盘活。对此您怎么看?
张炤虎: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的名单上有一个目录,有很多企业现在都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它如果再不想办法,就要退出市场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实际上可以帮它们解决产能过剩、需求减少的问题,但是这种盘活的形式最容易导致地方保护,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危险信号。
经济之声:新能源产业园项目遍地开花,你判断最终能走向市场化的有多少?是否只是表面繁荣?
张炤虎:现在新能源的两极化趋势正在缩小,但是缩小的很慢,一方面是公交化,另一方面就是贵族化,所以中间的空间太大,需要填补的空白太多,但是我们消费端的基础设施跟不上,观望的情绪还是很高。我们现在的产业园区、新企业都需要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因为它的资金都是靠资本累积出来的,但是资本的投资都有短期逐利性,它和新能源车未来回报的未知性形成了强大的反差,所以只有资金链不断裂的企业才能坚持下来,我估计最终能够走向市场化的企业会非常非常少。
经济之声:传统汽车项目曾经历过大扩张的时代,至今产能过剩都是一大难题,并成为汽车业做大做强的累赘。如今在新能源汽车上,新一轮投资热使得各地新能源汽车的产能急剧扩增,那么,会出现第二次“造车运动”吗?如何才能避免?
张炤虎:第二次造车运动其实是对整个市场的一个乐观判断,我们过去对新能源车市场化的研究过于平面,实际上它是一个立体的概念,不光是产品的瓶颈需要突破,商业模式怎么选择,业态的理念能否传达下去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共享汽车的模式确实是一种创新,现在消费端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因为中国的市场很复杂,也非常不平衡,怎么把这种供给侧的改革变成消费端的选择,让大家敢于去选择这种新能源车才是需要突破的一个课题,只有把这个课题研究透了,才能说实现了市场化。简单的把电池改革了,让产品过关了是远远不够的。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