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立了“国际连接高标准、区域协同高效率、服务首都高水平、行业发展高质量、综合治理高效能”五大战略目标,并设置22项具体发展指标,擘画出“十四五”时期北京交通发展“新蓝图”。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重点加快轨道交通“四网融合”、轨道与公交融合,推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建设步行自行车友好城市,鼓励绿色低碳出行,力争“十四五”末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6.5%。
全面完成“十三五”时期交通规划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北京交通事业发展成效显著。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提升至73.1%,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降低至5.48(2019年数据),“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理念深入人心,道路交通拥堵态势得到有效控制,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跃上新台阶。形成航空“双枢纽”机场格局,构建“轨道上的京津冀”,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路网通达性进一步提升,北京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网“断头路”清零,促进京津冀运输服务一体化,人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加快实现。
“四个中心”保障能力增强。轨道交通网络扩大覆盖,服务品质全面提升,轨道交通(含市郊铁路)总里程达1091.7公里。努力优化公交运输服务,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公交专用道里程达1005车道公里,发布《北京市地面公交线网总体规划》并持续优化地面公交线路,荣获“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
步行和自行车重新回归城市,慢行出行环境显著改善,完成中心城区次干路及以上3218公里慢行系统治理工作,慢行系统逐步连片成网。智慧交通助力便捷出行,推出国内首个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MaaS)平台,科技创新成果丰硕。能源结构调整成效初现。安全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圆满完成一系列重大活动交通保障,城市副中心交通保障有力,交通系统运行平稳有序、安全可靠。
交通综合治理构建新格局。全面升级交通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形成“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共担共治、综合治理工作格局。深入推进精治共治法治,以道路停车治理为突破口,全面加强静态交通秩序管理,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持续开展交通堵点治理,加强交通法治环境建设,依法治理取得新进展。
五大战略、22项规划指标,擘画“十四五”蓝图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着力落实“三个优先”(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发展理念,初步构建起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具体提出五个方面战略目标:国际连接高标准,国门形象得到显著提升;区域协同高效率,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服务首都高水平,“四个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行业发展高质量,交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综合治理高效能,交通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规划》共设置22项规划指标。与以往相比,本次《规划》新增或修改若干指标:为推动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协同提升对小汽车的竞争力,将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调整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为推动一体化融合发展,增加了市郊铁路与城轨交汇点设置换乘站占比、换乘站付费区换乘占比、轨道车站周边换乘距离小于50米的公交站点占比等指标;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设置了交通行业营运车辆碳排放总量下降比例、营运车辆新能源化占比等指标;为响应市民快速通勤需求,增加了45分钟通勤出行比例等指标。
到“十四五”末,绿色出行比例预计将达到76.5%,轨道交通(含市郊铁路)里程将达到1600公里,道路交通指数将力争控制在5.48。
未来交通发展趋势将体现七“化”
“十四五”时期,首都功能将明显提升,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更大成效,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交通运输服务需求将产生新的变化。
未来交通将呈现以下主要发展趋势:一是“一体化”,更加注重跨方式、跨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二是“人本化”,更加注重由车本位向人本化转变。三是“便利化”,更加注重快速通勤、更好地公共交通服务覆盖和便捷出行。四是“绿色化”,更加注重低碳环保。五是“智慧化”,更加注重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六是“集约化”,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效益。七是“现代化”,更加注重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1项重点任务,助力北京交通更综合、绿色、安全、智能
《规划》共安排11项重点任务:第1-4项任务围绕“优化供给”,提升轨道交通、地面公交、慢行交通和道路系统供给能力;第5-6项任务围绕“调控需求”,从源头、方式、时间、空间多维度调控交通需求;第7-11项任务围绕“强化治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第8、9、10、11项任务分别体现“综合、绿色、安全、智能”交通方面内容。
坚持轨道交通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提升并重,推进轨道交通高质量融合发展。以高质量网络化运营服务为目标,坚持轨道交通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提升并重。推进昌平线、亦庄线等城市轨道交通郊区线提速改造,加快市域快线建设和城市副中心线、东北环线等市郊铁路改造,构建全域快速轨道网。提升城市轨道交通与市郊铁路融合度,实现“一套体系、一网运营、一票通行、一站安检”。强化轨道线网与城市空间、城市功能、市民出行及由此延伸的增值服务之间的融合,健全“轨道+土地”模式,构建“轨道上的都市生活”。到2025年,轨道交通(含市郊铁路)总里程力争达到约1600公里。
推动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融合,打造便利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统。促进两者功能融合、线网融合、站点融合、运营融合,持续优化地面公交线网,减少长、大线及其与轨道重复线路,增加接驳微循环线路。统筹公交和轨道站点规划,形成疏密有致、互为补充的站点布局,提升站点覆盖率,缩短两网车站之间换乘距离,实现公交和轨道服务“一张网”。到2025年,地面公交干线准点率达85%。
持续优化慢行出行环境,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构建广泛覆盖、连续安全、环境友好、彰显文化的步行和自行车网络体系。加强道路慢行系统与园林绿道、滨水道路三网融合。优先保障慢行路权,打通慢行交通线路堵点、断点。实施路口精细化设计,推动慢行友好化改造。
加大道路设施补短板力度,推动道路系统更高水平成网。着力打通断头、消除瓶颈、优化结构,推进京雄高速、京密快速路等道路建设,支撑重点区域发展。结合城市更新、枢纽配套、片区开发大力建设次支路,加强代征道路移交管理,提高路网密度。强化道路全寿命周期管理。
巩固停车改革成果,构建科学合理的静态交通体系。在分类施策的总体思路下,区分居住停车和出行停车,坚持区域差别化发展原则,在城市不同圈层范围采取不同的供给和管理策略,缓解居住停车压力,强化停车“以静制动”作用。
深化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精细化调控交通需求。以优化出行结构为目标,从源头、方式、时间和空间调控等方面综合施策、调控需求。加快推动小客车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运用科技、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降低小客车使用强度。强化核心区交通管控,让核心区“静”下来。
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工作机制,完善“横到边、纵到底”的交通治理责任体系,促进精治、共治、法治。建立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规范体系、指标体系、统计分析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加强智能化统计监管与考核评价。培育交通文明,深化拓展“接诉即办”,畅通市民参与治理渠道。改善交通法治环境,建立“一业一策”、“一业一查”和“一业一评”,优化交通行业营商环境。
福田 欧马可BEV 82马力 4.165米单排厢式纯电动物流车(BJ1049EVJA5)
品牌
|
车系
|
配置
|
图片
|
经销商
询底价
围绕客运“立体换乘”、货运“无缝衔接”目标,提升交通运输综合服务水平。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和综合运输服务系统,推动各种运输方式功能融合、标准协同、运营规范、衔接便捷、信息智能、服务高效。促进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现代物流、旅游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减少交通碳排放,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发展。制定实施“限油推电”调控政策,推进交通行业车辆“油换电”。按照共享充电设施理念,统筹充换电基础设施和加氢站布局建设。加强交通污染及排放治理,有效控制移动源污染。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副中心等区域分阶段实施低排放区、超低排放区等管控措施。
推广低碳新能源运输工具。坚持“宜电则电、宜氢则氢、宜油则油”原则,推进公交、出租(含巡游、网约)、旅游、货运等交通行业车辆“油换电”。
“十四五”时期市属公交车(山区线路及应急保障车辆除外)、巡游出租车(社会保障和个体车辆除外)实现100%新能源化,办理货车通行证的4.5吨以下物流配送车辆(不含危险品运输车辆、冷链运输车辆)100%为新能源汽车,推进水运游船行业新增及更新船舶全部为新能源船舶。推动市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执法公务用车,区级公务用车,国有企业用车新能源化。引导小客车进一步向新能源车发展,鼓励存量小客车“油换电”。
加快促进新能源智能汽车技术提升和成本下降,满足各场景应用需求。按照共享充电设施理念,统筹充换电基础设施和加氢站布局建设,满足不同区域、不同车型、不同阶段的新能源车能源补给需求,为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提供基础保障。推动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交通运输服务场站增加新能源车充换电基础设施。
以实现首都交通安全、高效运转为目标,建立稳定可靠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由“人、机、环、管”四大要素和“治、控、救”三道防线组成的矩阵式安全控制体系。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强化安全基础,实现本质安全;加强隐患风险管控,强化实时动态监测,提高事故预警能力;加强抢险救援,强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高抢险救援能力。加强道路交通运行安全监管,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到2025年,力争实现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下降9%。
科技赋能提升交通智慧化水平。推动“标准统一、设施统建、数据统合”三个统筹,建设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数据云脑、应用场景”三大体系。夯实智慧交通基础,构建交通行业“一套码”、“一张图”、“一台账”、“一张网”、“一朵云”。建设交通治理、交管执法和出行服务云脑。打造“智慧地铁”、“智慧公交”、“智慧停车”、“智慧道路”示范工程。到2025年,智慧道路总里程超过300公里。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