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大众需求与日俱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2019年成为智能汽车行业需求显著向上的一个拐点,我国重卡行业也正处于以智能网联技术、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攻坚阶段。
中国重汽 HOWO T5G重卡 340马力 6X2牵引车(ZZ4257N25CGE1)
品牌
|
车系
|
配置
|
图片
|
经销商
报价: 30万
询底价
为此,不少重卡企业深耕智能化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和部署。在日前于上海举行的亚洲消费电子展(CES Asia)上,中国重汽便携手嬴彻科技重磅亮相,展示了其在自动驾驶智能卡车领域的突出成就。
中国重汽智能制造不断深耕
山东重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曾经表示,智能制造不是“忽悠”出来的,是在良好的管理基础上,通过自动化、利用大数据技术等实现整个制造价值链的全过程升级,“如果连基本的管理都没有,谈何智能制造!”
山东重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
因此,中国重汽的智能化进程早有储备,且步步递进,力求稳扎稳打。
2016年9月,中国重汽发布首款I代智能卡车,并于2017年12月17日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批量销售。
2018年4月,中国重汽HOWO-T5G智能网联汽车在天津港试运营,实现了L4级无人驾驶电动卡车由概念性产品阶段到商业化落地的重要跨越。
2019年1月22日,“济南市5G通信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启动活动”在山东省内第一条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举行。
2019年2月,中国重汽智能电动集卡成功中标天津港招标项目,开辟无人驾驶重卡的商用新时代。
2019年5月7日,在天津举办的推荐性国家标准《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测试方法及要求第三部分列队跟驰功能》公开验证试验活动中,中国重汽派出了三辆汕德卡智能网联卡车全程参加,并圆满完成任务,标志着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步入高级别自动驾驶领域。
在亚洲消费电子展上,中国重汽展出了其与嬴彻科技的合作成果——自动驾驶车型“嬴彻1号”。该车搭载嬴彻自主研发的全栈系统1.0,采用了多传感器融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技术,目前可达到L3级别驾驶,在特定货运场景下实现人手脱离方向盘。
在早期的测试中,“嬴彻1号”能够在高速状态下处理所有的场景,甚至可以适应有挑战性的恶劣天气及湿滑路面。据悉,“嬴彻1号”在未来有望达到规模化的、覆盖全国主要干线的、数以万计甚至数十万计的量产重型卡车,并且建立按需服务平台。
5G为智能汽车车联网赋能
无人驾驶是物联网最重要的应用,而车联网是无人驾驶的核心技术。有业内专家指出,未来3年是车联网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约为77亿美元,至2020年有望增长至约338亿美元,2025年有可能进一步增长至2126亿美元。
基于此,在亚洲消费电子展现场,具备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汽车成为了最大看点。特别是高速度、低时延、高可靠的5G技术,得到了很高的关注度。
据悉,车联网产业链同时涉及车载端、网络端与服务端,涵盖了汽车零部件生产商、芯片厂商、软件提供商、方案提供商、网络供应商等多个领域。
同时,车辆实现无人驾驶除了本身的智能化以外,必须通过V2X与其他主体互联,V2X目前的发展方向主要由LTE-V演进到5G。因此,5G时代车联网对推进无人驾驶意义重大。
一直以来,中国重汽都在引领中国商用汽车智能化的潮流,在5G领域,中国重汽产品也早已在5G道路环境下成功进行了智能网联测试,有望进一步深入探索。
智能汽车政策目标清晰
展会首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评价测试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这也是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的信息安全评测标准。
《规范》将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汽车中央网关、移动终端等共计13个单元进行评测,并最终对OTA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6大维度进行安全测评。
除了安全方面,在发展速度方面,相关政策也早有规定。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曾公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
其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智能汽车新车占比将达50%;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路网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信息安全体系全面形成;新车基本实现智能化,高级别智能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人-车-路-云”实现高度协同。
到203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享誉全球,率先建成智能汽车强国,全民共享“安全、高效、绿色、文明”的智能汽车社会。
征求意见稿为我国智能汽车的发展规划了更详细的目标,也明确了我国智能汽车的阶段性研发方向,标志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进入了战略机遇期。
智能制造需要把握机遇,也需要踏实前行。作为国内智能网联汽车的先行者,中国重汽将继续发力,扎实稳健推进智能网联技术的产业化实施。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