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物流园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无论市场形势、政策环境、技术条件,还是物流园区运营模式、服务方式、发展动能,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跟踪与记录行业变革、分析与研判发展趋势,是《中国物流园区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创立的初衷。作为了解中国物流园区的一个“窗口”,《报告》先后于2013年和2015年两度出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2018版《报告》,以期和业界同人一起认识变革,拥抱变革。
在本期《报告》中,我们约请业内专家、地方政府物流工作管理部门以及园区和企业的代表,分别从不同视角对变革中的中国物流园区做出各具特色的观察与思考。在《报告》开篇之际,本人就自己看到和想到的物流园区变化情况作描述,以求抛砖引玉,讨论修正。为了表述的方便,我把这些变化归纳梳理为物流园区“18变”。
第1变:贴近需求多了,盲目建设少了。物流园区的建设和运营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需求推动、产业支撑是基础条件。近年来,各地物流园区靠近商品市场、引进加工企业、布局枢纽节点,向产品生产地、销售地、转运地或消费地集聚发展。那种不问需求、“圈地再说”的做法面临“无物可流”的严酷现实。
第2变:遵从规划多了,野蛮生长少了。近年来,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发布了一系列相关规划,引导物流园区规范发展。从这次全国物流园区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园区按照政府规划选址布局,特别是两批、56个示范物流园区全部符合当地物流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那些野蛮生长、无序发展的“物流园区”,面临拆迁改造的境地。
第3变:网购快递多了,传统渠道少了。近年来,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30%以上,2017年更是达到5.4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15%。由此带来快递包裹量“爆发式”增长,2017年已进入日均超亿件时代。网购快递狂飙突进,对传统销售渠道形成冲击,推动着物流运作模式加速变革。
第4变:“轻薄短小”多了,“傻大黑粗”少了。从产业结构看,我国第三产业占比已由2011年的43.1%上升到2017年的51.6%。从产品结构看,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物流需求增速明显加快,高耗能物流、大宗生产资料物流增速放缓。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融合,朝着现代供应链方向转型升级,物流运作货物品类转向标准化、小型化和个性化。
第5变:手机导航多了,信息大厅少了。信息大厅曾经是公路枢纽型物流园区的“标配”,大厅里人头攒动,货主与承运人通过信息屏幕寻找合作对象。几乎一夜之间,许多信息大厅变得人烟稀少,门可罗雀。这不是交易量的锐减,而是交易场景的变迁。信息大厅已被智能手机、网上配货所取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6变:高效运输多了,停车等货少了。随着车辆大型化、运力规模化和车货匹配的精准化,运输效率不断提升。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简称中物联)公路货运分会监测的星级车队数据显示,星级车队重型牵引车月均行驶里程为1.15万公里,其中5星级车队更是达到1.6万公里。运输效率提升和配货模式变革,压缩了停车等货时间。
第7变:中转分拨多了,存货待售少了。订单驱动式的生产流通模式,要求加快中转分拨,增加客户体验。传统的储存型仓库需要量逐步减少,取而代之而起的是快进快出的中转分拨型仓库。仓储模式的变革,对仓库的布点、结构、功能、设施以至于周边通道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8变:专业细分多了,包打天下少了。需求结构和流通方式的变化,促进了市场细分。快递园区、电商园区、冷链园区、医药园区等专业细分的物流园区从无到有,加快发展。园区内进驻企业根据各自业务专长深化细分领域服务,走专业化分工的路子,甚至于出现了一批“精品专线”“卡车航班”。众多专业企业的集聚,为整个物流园区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第9变:跨界融合多了,固守边界少了。企业间兼并重组、联盟合作、平台开放日益活跃,企业群体迅速发展壮大。一批细分领域的“小霸王”“独角兽”不断突破原有边界,跨界竞争、兼业融合渐成气候。快递企业涉足快运领域,快运企业介入快递业务,物流园区服务于“仓干配”一体化,物流园区及进驻企业业务融合,服务延伸,原有的企业边界越来越模糊淡化。
第10变:生态共建多了,各自为阵少了。一个物流园区进驻成百甚至上千家企业,既有物流企业、贸易企业,也有生产和流通加工企业,还有为这些企业提供服务的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和生活服务企业,以至于政务服务机构。众多进驻单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共生共荣构成了物流园区生态圈,并且需要融入更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服务系统。那种自给自足,自我服务,各自为阵的“小作坊”难有立足之地。
第11变:多网协同多了,“信息孤岛”少了。经过前几年实践检验,越来越多的同行认识到,信息可以通过网络传输,资金能够通过网络结算,但实体的物流运作还是离不开地面实体网络。“天网”落地,“地网”上天,天地一体;运输网络与仓储网络配套,干线网络和仓配网络衔接;信息网、资金网、物流网多网协同效应逐步显现,“信息孤岛”实在是孤掌难鸣。
第12变:互联互通多了,封闭运行少了。据中物联最新调查统计,我国物流园区总数已超过1600家。但这些园区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在能力利用上不充分,园区之间封闭运行,苦乐不均,缺少联系机制。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正在发起“百驿互联”行动,破解单打独斗、封闭运行格局,构建物流园区互联互通服务平台,把单个园区连接起来,从整体上为物流园区网络提质増效。
第13变:铁路入园多了,远程汽运少了。多式联运上升为国家战略,铁海、铁公、空铁公等多种联运方式加快发展,国家物流枢纽和多式联运示范基地开始布局。铁路加速进港入园,具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物流园区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国家强力治理公路超限超载、推行公路货运车型标准化、港口煤炭矿石集疏运“公转铁”,远程长途汽车运输越来越少,物流园区运输方式经历新的重大调整。
第14变:无人技术多了,“人海战术”少了。仓储设施加快现代化改造,物流园区、配送中心、货运场站等节点设施提档升级。自动化立体仓库、物流系统集成设备、输送分拣设备扩大应用,托盘、笼车、料箱、集装箱等单元化运载工具推行标准化、循环利用。特别是智慧物流技术蓬勃兴起,无人车、无人机、无人仓、无人码头纷纷试水。物流技术进步,推动着物流发展动能转变,“人拉肩扛”的“人海战术”必然退出历史。
第15变:增值服务多了,单一服务少了。随着服务功能拓展,园区和企业能够提供的增值服务越来越多。仓储、运输、货代、配送、流通加工、分拨转运等物流服务功能,展示、交易、供应链管理等商流服务功能,代收货款、质押监管、代垫运费、信用评价、保险保理等金融服务功能,停车、住宿、餐饮、物业、加油、修理等生活服务功能,还有工商、税务、海关等政务服务功能。功能齐全的物流园区越来越多,单一服务的路子越走越窄。
第16变:全程总包多了,经营环节少了。随着功能拓展,服务提升,越来越多的物流园区开展全程总包服务。以物流服务为中心环节,将前端的原材料采购、入厂物流、线边仓,中间的销售、物流仓储、配送,到后端货款回收、供应链金融、回收返修等一体化运作,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物流园区的“一站式”服务一旦成熟,将开始发挥产业链枢纽、供应链中枢的作用。
第17变:诚实守信多了,违法失信少了。随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0部门《关于对运输物流行业严重违法失信市场主体及其有关人员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发发改运行〔2017〕1553号)发布施行。政府部门依法依规对联合惩戒对象从市场准入和政策支持、政府监管、金融守信、从业资格、社会形象等方面实施多项联合惩戒措施。物流业诚信体系建设进入法制化轨道,违法失信行为将寸步难行。
第18变:国际业务多了,不出国门少了。物流园区在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下,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以物流园区为起点的中欧班列开行量已突破7600列,许多园区与国外同行建立了经常性业务联系。有的物流园联合国外骨干企业开发和共享对方物流场站,有的引入国外企业进驻跨境电商交易中心,还有的规划建设国外产品中国分拨中心和国货外销产品分拨中心。物流园区服务于国家全面开放战略,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新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以上“18变”只是笔者个人的一些基本看法,实际上物流园区的变革、变化、变动远不止这些,需要读者朋友放宽眼界、广开思路、深入思考。“女大18变,越变越好看”;而“物流18变,越变越难办”。如何准确地认识变化,积极地应对变化,在变化中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推动物流业从规模速度型增长实现质量效益型发展,是一件大事、急事,也是难事、难题,有待业内同仁上下求索,合力破解。
本书的框架结构在前两本《报告》的基础上略有调整,由综合篇、专题篇、地区篇、政策篇和调查研究篇等五个篇章组成。同期出版的《示范物流园区创新发展报告(2018)》,收录了第二批示范物流园区的创新做法与示范特色,也可以看作是本书的“案例篇”。《报告》意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状况,分析存在问题,研判发展趋势,为政府决策部门,物流园区投资商、运营商、设备提供商、入驻企业及国内外投资机构等提供参考,也可作为物流类专业院校、相关研究人员以及高级物流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在本书编辑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的指导,各地政府物流工作牵头部门、物流行业协会的支持,中物联物流园区专业委员会(简称物流园区专委会)会员单位提供素材,物流园区专委会专家委员会姜超峰、冯耕中、张晓东、邬跃、陈丽华、宫之光等各位专家参与组织策划、编写和审核稿件,中国财富出版社在此期间一直通力配合。在此,我代表编辑出版单位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
物流园区发展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全新课题,就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情况和认知水平,还不足以做出精准的描述和深入的研究。书中尚存许多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不吝赐教。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