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点点防备,4月以来国内加油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价格战”,从民营油站互拼到随后中石油、中石化“两桶油”的加入,进而形成了国营油站与民营油站对垒的局面。
进入后期,价格战几乎进入白热化,在这场较量之中到底是民营油站更有把握,还是民营油站更胜一筹?
三大主因 没有无缘由的“战争”
事实上两类油站的价格竞争由来已久,只是今年的斗争形势更为严峻,业内人士为小编分析原因,主要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① 时间节点有意思。根据市场表现,加油市场的价格混战主要集中在4月到6月。
这一时间节点,恰好与几家成品油上市公司准备提交“半年报”时间相吻合,因此年中价格战的诱因之一很有可能是大家为消耗库存进而“冲量”需要放手一搏。
② 成品油产能过剩。近年来上游炼油产能逐步得到释放,以地方炼厂为例,2016年地炼油产能已达到2.62亿吨,占全国炼油总炼能的30%。成品油市场处在供大于求的产能过剩阶段,价低者多销自然也成为这一阶段的市场特点。
③ 都想多分一杯羹。有观点认为,此番价格战是由山东地区的民营油站挑起进而波及全国的,民营与国营油站虽未知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但竞争由来已久。而从后期来看,民营油站大有无心恋战之势,战争主场再次转移至国营油站。
综上,在民营油站试图争夺更多市场份额、上市企业年中冲量以及油品产能过剩几大原因共同作用下,今年的燃油市场价格战才会显得尤为激烈。
民营VS国营没有绝对的输家
在民营与国营几轮价格战之后,民营油站似乎已经败下阵来,但客观来看,民营油站与国营油站还有着各自的优势与劣势。
① 民营渠道更广泛。与国营油站相比,民营油站渠道相对广泛,且大部分油源来自地方炼厂,因此其定价机制也更为灵活。
② 民营油品质量不稳定。也是由于进油渠道广泛,这就使民营油站更难做好质量把控。尽管伴随进口原油配额的提升(2015-2016年,地炼企业共获得9000万吨原油配额),地炼油的油品质量也有所提升。
但无可争议的是,相较于国营油站民营油站的油品质量依旧不够稳定。
③ 民营难打品牌战。由于长期以来存在劣质油品问题,民营油站的品牌效应早已无从谈起。
“用户加油时更倾向于选择国营品牌,尽管民营油站可能存在低价优势,但还是无法吸引更看重油品质量用户。”国内首个互联网加油平台油小秘总经理葛世明谈到。
④ 国营更易利用位置优势。对于加油站而言,地理位置是其存活的关键因素之一。国营油站具备在某一区域集中建站的优势,而民营油站站点则相对分散,国营油站便可利用其位置优势,在价格战中采取“包围策略”,在民营油站周围站点同时推出降价活动,民营油站会因此失去更多用户。
⑤ 国营成本难降低。由于国营油站需要严格做好质量管控,这部分成本就无法避免,此外,国营油站的日常管理成本、运营成本等均高于民营油站,成本也就成了其在价格战中无法忽视的一个劣势。
可以看出,民营油站与国营油站的确各有优劣,但业内观点认为,从长远角度来看民营油站还是很难与国营油站抗衡,不过作为市场化发展的成果,民营油站还是会作为国营油站的补充而存在。
“讨好”用户门到门加油或可行
而就眼下光景来看,国营油站与民营油站“相爱相杀”的戏码还会继续上演,国际油价持续处在低迷态势,成品油市场也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无论是民营还是国营“讨好用户”是当下的首要任务。
但要抓用户,仅以低价手段绝非长久之计,想必我们都能了解,用户加油的需求无非是在保证油品质量前提下一要价低、二要便捷。
而就用户群体而言,汽油多为私家车,柴油的主体就是车队,而其中物流车队需求量应该是最大的。
对此,国营油站方面已经有所动作,例如“两桶油”之一的中石化通过与互联网加油平台“油小秘”合作,为物流车队自建撬装加油站。
这场价格战中,“两桶油”与民营油站构成了战争主体
一方面帮助用油车队直接对接油库,从而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用油成本;另一方面将更为安全、环保的阻隔防爆撬装式加油设备建在车队内或车队附近,减少车辆空驶燃油成本,以及加油所耗费的时间。
这种“门到门”的加油服务模式,对物流车队或物流园区而言都十分适用。
而这一模式的产生,对国营品牌消耗自身库存,提升市场占有率无疑具有很大益处。
数据显示,在我国境内分布有约9.8万座加油站,2014年以来,民营加油站的数量保持在4.6万家左右,占全国加油站的四成多。截至2016年年底,中石化加油站数量增至3.06万座,约占中国加油站总量的三成;中石油加油站数量增至2.09万座,约占两成。
可以看到,民营油站与国营油站长期以来形成了相互制衡的局面,而毋庸置疑的是民营油站的加入进一步促进了成品油市场化,这一改变从过去到现在,最终的受益人还在于用户。
特别对于一门心思降成本的物流用户而言,他们乐于看到柴油价格战,“价格战”作为市场化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也是竞争过程中的正常表现。
而类似于自建撬装站模式规模化的趋势,无论对当前产能过剩的卖方还是需求物美价廉燃油的买方而言都是利好。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