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30日,以“夯实电动化推进智能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在京隆重召开!本届论坛汇聚20+政府有关部门领导、30+院士专家、100+汽车及相关领域的企业代表,共议汽车产业变革新路径。在首日商用车论坛上,华为数字能源智能充电全球业务总裁刘大伟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行业同仁、媒体朋友:
非常感谢受百人会邀请参加这次讨论,我也非常开心在这几个大的商用车主机厂后面做发言,线路上都非常一致,基本大家都主流认为商用车的电动化会迎来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我的主题是《发展超快充产业生态,推动商用车新质生产力》。这个材料里很多报告都一致,我非常快地过一下,一是国家对于商用车的政策,特别是“十四五”以后大力出台相关政策,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二是碳排放是重户,也是我们“3060”工作最重要的方向。三是趋势,趋势很明显,单看重卡这个细分市场,去年新增的渗透率和数量都非常大,未来五年会越过发展瓶颈期进入高增长的生态里。
海外市场也同样,首先大功率的充电在乘用车领域已经开始做试点,欧洲也发布了兆瓦级充电的标准,国内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可能今年底会推出国标兆瓦级的充电。
电能在整个商用车领域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包括和燃油、LNG、氢能相比,纯电的优势还是非常突出的,这点从销售数据也给了明显答案。
虽然说机遇非常好,成本非常好,为什么商用车的发展和乘用车在中国市场同步起步,商用车发展却比较慢,其实还是有一些原因:
首先是补能不便捷,大家可能感受一致,乘用车补能比较容易解决,可以驻地,可以家用低成本解决,但商用车不可能在这种场景下解决。
二是乘用车主机厂早期孵化市场时投了大量的钱,但商用车没有这个能力做这种由车向桩的布局推广。
三是性价比比较差,前期国家很好地解决了补能效率的问题,推出了换电方案,换电方案非常好,因为效率确实可以大幅缩减,但它的整个成本非常高。这个成本再叠加商用车电动化上,使得综合成本推高,不利于推动电动化的进程。
还有两个短板是土地资源,国内土地资源确实比较紧张,建大型的乘用车充电厂、换电厂站,土地建设成本比较高,电力获取难度也比较大,这是相对于乘用车,商用车电动化发展的几个制约因素。
华为来干什么?我们就是想通过我们的技术去解决商用车补能成本和效率这两大难题,我们也看到了其实是有解决方案的。
先讲一下我们的思考。我们认为液冷超快充是解决商用车最有效的途径,我们推出来的大家当前看到的产品,可以支持现有的1C车辆通过双枪同充方案达到480千瓦,意味着按照400度、500度电池可以一小时充满电。
二,我们可以支持市面上已经推出的2C车辆,可以支持双枪同充720千瓦,400度电可以完成30分钟的补能,现有产品都可以覆盖。
去年我们已经在做实验,推出了真正的兆瓦级,最大功率可以到1.4M,可以完成现在已经有的主机厂推出来的3C甚至4C的电池,可以达到20分钟以内充满电,真正实现20分钟补能行驶400公里以上补能的效率。这是我们推出针对整个补能效率方面的一些思考。
面向未来的工程机械或更大型的设备,我们会研发更大的功率,现在用省略号表示,现在是1C,未来会攻克2C甚至更高的电流。第二是成本的问题,大家一直觉得超快充是大成本,罗总刚才也提到了这个线路到底能不能成功,最主要还是成本。其实我们认为算成本很简单,最主要是看服务新能源重卡的度电成本,看度电服务费,度电服务费是整个运营最核心的观点,相当于我给新能源乘用车充电时每度电需要的成本是多少,如果把这个成本降低了,那就可以大大降低。右表比较复杂,我简要说一下,对比了快充站和换电厂站度电服务费的价格,按照五年TCO来算,兆瓦超充基本是450万,如果用同服务能力的快充,要650万。换电站更高。这里面不包含土地使用费,如果算土地使用费,可以看到快充站要占更大面积才能服务相同车辆,土地使用成本会更高,推升快充站解决问题的成本。所以我们认为液冷超快充,尤其是兆瓦的超充是未来技术的必然选择,这是由成本决定的。
当然了,兆瓦超充推出来时受车型限制,一开始车型有限,但我们的设备支持向下兼容,兆瓦超充设备兼容当前0.5C、1C、2C的车辆,全部兼容,这是一个更大的优势点。
这里细分不详细讲为什么充电和换电成本在度电服务成本上会有巨大差异,包括一次性投入成本、运维成本,也包括换电相关的详细数据。
去年我们开始推兆瓦超充产品后做了很多试点,效果非常好,打造首条兆瓦超充技术,从临沂到青岛280公里,运营数据非常好,天津港短倒场景,郴州至岳阳,云南弥渡到下关,还有广西,各种场景下我们都做了实验,效果都非常好,无论是经营效果还是对于司机的体验,补能效率、成本,都非常显著。
面向未来华为面向生态伙伴推动建设布局超充快充站的一个设想,今年我们希望在500公里以下的线路达到100条;超过800公里的线路,我们希望把疆煤外运。煤的线路如果能做成,意味着所有重卡行业电动化的路径都能实现,因为煤对运力要求的成本最苛刻,这块我们会大力做,争取完成2000公里的补能线路。短倒的更多,500到800公里的有三条,我们希望打造成功,这些都是在布局中的。为什么我们有信心,来自于去年我们开始推的乘用车液冷超快充线路。去年我们布局了超过5000个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给乘用车使用,效果特别好,到去年底今年初,开始有大量主机厂要求和华为销售的液冷超快充长端做深度绑定,这些都是实践证明我们推动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后在市场上受到的欢迎。欢迎更多主机厂和我们合作,我们负责把路修好,把类似于中国高铁的铁轨修好,希望你们在铁轨上任意驰骋。
最后我们想通过生态伙伴、客户的合作共谱超充产业新篇章,加速重卡电动化进程。
谢谢大家!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点击关键字阅读相关文章:
文章来源:电动汽车百人会
评论